亮出美丽乡村"天际线" 杭州有了专项方案
整治的是线,亮出的是美,连起的是心。作为推动新时代“千万工程”再出发再深化再提升、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风貌品质、全面打造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和典型实践,农村管线序化是一项实事工程,更是一项民心工程。
日前,“公述民评”电视问政第一期第二场聚焦“推进西部山区乡村全面振兴”,问政美丽乡村如何宜居宜业。其中,农村各类“线乱拉、杆乱立”问题被摆在台前,为什么要花大力气、下真功夫破除这个顽瘴痼疾?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城镇化不断推进,用于电力、通信、监控等用途的杆线也随之增长,重复立杆、新旧走线混乱等问题日益突出,造成安全隐患的同时,也影响到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村生活品质。
为了补齐这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今年4月,《杭州市农村管线序化试点扩面工作方案(试行)》(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正式出台。
市委副书记、市长姚高员在问政活动上表示,要尽快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切实消除私接乱拉、飞线飞杆残留的现象,促进乡村杆线序化、天际线美化。并重点关注上一轮整治后仍存在的盲区和死角,进一步加大力度,牵头做好协同治理。
作为乡村建设领跑示范的标杆,杭州早在2016年,就结合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和城乡风貌整治提升等工作,持续向“空中蜘蛛网”宣战,有效提升了乡村人居环境。
尽管杭州已经实现了行政村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但乡村颜值还有瑕疵、安全还存在隐患。
“我们已经会同有关部门,开启新一轮为期3年的以‘清废杆、清废线、多杆合一、多箱合一’为主要内容的专项行动。”市建委党组书记、主任董天乐在问政活动上回应,力争通过三年时间,逐步实现乡村管线从无序到“序化、洁化、美化”以及“四线共融”的目标,打造农村管线序化的杭州样板,以真抓实干亮出美丽乡村“天际线”。
此次优先整治哪些区域?具体如何整治?作为专项工作遵循,《工作方案》有了进一步的明确。
本次治理以“清废杆、清废线、多杆合一、多箱合一、户线整治、上改下、箱体美化、功能复合”等为主要内容,全面整治全市农村范围电力、通信、广电等管线乱象。
从实施范围来看,以萧山区、余杭区为省级试点区域,以上城区、拱墅区、滨江区为“回头看”提升区域,其他区、县(市)为试点扩面区域。
在具体整治策略上,杭州坚持“因地制宜、区分场景、提升功能、空间增效”的原则,换句话说,针对不同区域的实际需求进行治理。
比如,对于镇村道路、农田片区等区域,以序化管线为主,重点建设“乡村文明有序线”。在风貌区、村庄出入口等要求较高的区域,则是要在“美”上做文章,包括推进架空线“上改下”,打造“风貌提升美化线”。针对公园、绿道、景区等核心区域,杭州通过增设气象、环境检测等物联感知设备,让杆线“聪明”起来,从而建设“数智赋能智慧线”。而对于中心镇区、旅游景区等人流密集区域,则以在杆线上因地制宜增设电子屏幕、数字广播等,建设“共同富裕幸福线”。
值得关注的是,《工作方案》指出,要对原有管线的隶属、分布和使用情况进行普查,并对线路的改迁、合并、移动等进行提前规划,做到设计合理、施工规范、经济美观。
“在三年工作方案中,我们明确由各产权单位自行清理拔除已经废弃无用的废杆废线,无人认领和限期不自行拔除的,由属地乡镇统一处理。”董天乐强调。
杭州也给自己列出了“计划表”——
2024年,将实施试点整治,探索建立试点区域长效管理机制,力争年底前,推进不少于140个行政村的管线序化工作。
2025年,确保在杭州不少于50%的行政村开展管线序化整治,并出台农村管线序化长效管理制度。
2026年,确保在杭州不少于70%的行政村开展管线序化整治,实施农村管线序化长效管理制度,严控新增杂乱管线,巩固提升整治成果。
整治进展是喜人的。记者从第一期第二场“公述民评”问政活动中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已实施了67个村,累计已清废杆1553处,清废线286.6公里,多杆合一325处,多箱合一1848处,线路“上改下”共76.1公里。
“下半年,我们将制订农村杆线长效管理制度,防止整治后出现反弹,确保杆线序化持久有效。”董天乐表示。
萧山
——重点落实“回头看” 列出单项整改方案
作为此次行动的省级试点区域,萧山在管线治理上有着一定的基础和经验。
事实上,早在2003年“千万工程”正式实施以来,萧山区就开展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设行动,对梅林村、横一村等重点村庄先行先试,进行管线治理工作。
2018年,萧山将管线序化纳入美丽乡村评定的重要内容,通过“一融+三化”模式对村庄管线进行治理。同时,制定出台《萧山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萧山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萧山区道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导则》等相关文件,确保管线序化工作的顺利推进。
“和以往相比,此次管线整治针对性更强,并且重点在‘回头看’上下功夫。”萧山区水务建设管理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朱志梁表示。
具体来看,以义桥镇、戴村镇内“许贤——云石”片区13个村为重点实施范围,萧山要对管线做好“减法”,包括多杆合一、拆除废弃线杆、整治电线私拉乱接等,有条件的区域鼓励实施以“四线共融”为目标的整治。
与此同时,结合城乡风貌样板区创建和“线拉拉”专项行动,萧山将对所前镇、进化镇、浦阳镇等8个镇进行“线乱拉”回头看,排查“线乱拉”问题反弹情况。
经走访梳理发现,在戴村镇佛山村,尽管已实现管道全村覆盖,但仍存在部分引上入户线固定不严谨,满墙乱飞化身“爬山虎”的现象;在义桥镇的云许线、徐童山下村等区域,企业、入户横穿支线低垂无序,在空中织起了一张“蜘蛛网”;在戴尖线沿线凌桥村、沈村等村落主要路口及村内主要道路上线缆繁多,存有多处废杆未处理。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将一一列出单项整改方案,巩固整治效果,推进管线治理常态化。”朱志梁介绍,“同时,我们也会侧重做好镇与镇、村与村之间重要道路的管线序化,扫除‘漏洞’和‘死角’。”
目前,萧山区已清理废线31千米,清除废杆108根,箱体美化55个,管线序化217.3千米,整治入户线1570户,力争今年10月完成试点整治。
临安
——“上改下”进行中 “颜值”提升 用电更有保障
“以前一抬头,看到的都是密密麻麻的电缆线,跟蜘蛛网似的铺在空中。”家住临安衣锦街的居民告诉记者,“现在,电缆线经过清理,天空都清爽多了。”
在位于临安千年衣锦传统风貌区的衣锦街综合整治工程现场,几名临安城投集团管网公司的施工人员密切配合,齐心协力拉拔通信缆线,拆除衣锦街“空中蜘蛛网”。
据悉,去年11月,衣锦街综合整治工程正式动工,临安城市管网建设开发公司对衣锦街南北两侧通信管网实施“上改下”工程。
“首先把地下管道的通信光缆临时‘下改上’,然后将衣锦街道路两侧永久通信管道扩容重建,最后再一次性进行‘上改下’。”临安城市管网建设开发公司工程建设部项目管理员冯天翔表示。
记者了解到,通过此次专项整改行动,预计拔除50多根通信杆,拆除400多条通信光缆,将原有的架空线改入新建通信管道,衣锦街南北两侧将不再有老旧通信杆,空中也不再有架空通信光缆。
这样一来,既消除了安全隐患,又解决了衣锦街上空架空线乱飞的现象。
与此同时,素有“森林氧吧”之称的天目山镇此次也将整改重点放在了强电“上改下”。
在前期排查中,天目山镇发现辖区内原10kV架空线路部分线路存在线路老化,以及部分路段的电杆之间不满足架空线与建筑物安全距离等问题,不仅不美观,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今年4月,天目山镇针对发现的问题出台《天目山镇强电“上改下”项目初步设计方案》,将整改方案细化到每一个问题杆、问题电缆上。
例如,将10kV交口V291线、姚家V297线1#杆至30#杆架空线改为地下电缆,在滨江天目小镇门口公交车站旁新设2座户外环网箱,增加茅草畈公变与周基坦公变的围栏,在天目山南大门新建8孔电缆管道40米等。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改造,消除线路安全隐患,提高供电可靠性,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供电需求,同时也为建设美丽新农村,改善天目山镇村风貌添砖加瓦。”天目山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余杭
——让老百姓成为管线治理“合伙人” 讲解政策、成效对比
农村管线序化做得好不好,老百姓可观可感,如何把这项民生工作做到他们的心坎上?余杭区鸬鸟镇通过一场场“夜间圆桌会”听民声,让老百姓也成为治理中的一员。
“我们给居民看了整治前后的对比,让他们能直观感受到管线序化带来的好处。”鸬鸟镇负责人告诉记者,“居民也会分享他们的建议想法,比如哪里的杆线影响到他们农业生产了,怎么改性价比更高。”
在居民的大力支持下,鸬鸟镇杆线序化工作提前完成。目前,已完成太平山村祝家庄至山沟沟村茅塘沿线7.9公里杆线序化,累计拆除沿线杆线230余根。
仁和街道对此也感同身受。“我们在各村推进的时候,都会遇到同一个问题——如何让村民理解并支持管线序化。”相关负责人表示。
对此,仁和街道把准备工作做在前,做到心里有数,行动有序。
以仁和街道花园村未来乡村整治项目为例,仁和街道成立街道工作组,由科长带队,一家家走访农户,与他们面对面讲解政策,分析利弊,解答疑惑,解开农户心里的疙瘩。
此外,良渚街道通过杆路合并、箱体整合、窨井修补等多种方式,在管线序化工作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其中,为了整改弱电网线,街道召集四大运营商,通过踏勘现场、入户排摸、制定方案、倒排计划等举措,对管线序化进行了“四网合一”整治,统一布置网箱、废线清理、飞线整理、架空线上改下,户内管线套管等。目前,良渚街道实现了四村农居点约1500户安置户和约11000户承租户管线全覆盖、无盲点。
记者了解到,自“千万工程”实施以来,余杭区结合未来乡村建设、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城郊接合部专项整治等专项工作已初步开展了农村管线序化。
截至2023年底,余杭区累计实施34个行政村管线序化工作,整治管线长度165.9公里,上改下长度52.8公里,整治入户线2956户,清理废杆1320处,清理废线284.2公里,多杆合一356处,多箱合一259处。目前,百丈镇半山村等13个行政村杆线序化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中。
建德
——杆线整治实现闭环管理 技术导则“对症下药” 坚持治旧控新
“废弃的电线杆都拔掉了,电线也清理了,这下可不碍事了,我的机器就能顺利开进田地里,搞种植可方便太多啦!”前不久,建德市大同镇有序开展杆线整治,当地种粮大户郎学渊带头种植的400亩农田是此次治理的第一站。
2023年,大同镇被列入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和美乡村试点。和美乡村的建设亮点怎么凸显?城乡风貌提升的抓手在哪里?环境提升的痛点如何破解?结合发展实际,大同镇把目光“锁定”在了农村杆线整治。
拔废杆、修危杆、去废线、整乱线……34个村支部书记带队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以田园、村庄、公路为突破点,梳理统计全域需整治的杆线。
目前,建德大同镇重点聚焦溪口村和劳村村两个中心村的村庄主要生活区、旅游发展区、农业生产区等区域杆线序化工作,已实现近500亩稻田范围杆线序化,完成500米溪口老街上改下、450米“溪边劳村里”风貌区杆线梳理。
“现在‘空中蜘蛛网’的现象大大改善,村里环境整洁多了,更重要的是安全隐患也消除了,现在农户再也不用担心刮大风、下大雪,杆线会有倒掉的危险。”大同镇劳村村叶书记表示。
记者了解到,建德通过“三步走”,推动农村杆线整治工作实现闭环管理。其中,《建德市农村杆线整治提升三年行动方案》从工作要求、保障机制、目标任务等方面进行明确,系统实施杆线整治。
为了让杆线整治更规范、更标准,建德科学制定方案策略——《建德市农村杆线整治提升技术导则》。比如,针对并杆、上改下、杆线序化、箱体美化、入户线梳理等5种整治方式,导则里阐明各自的适用范围、整治内容和优缺点分析,让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采用。
值得一提的是,建德还专门制定《建德市农村杆线整治提升长效管理办法》,破解边整边乱、整后复乱的难题,定期组织开展农村杆线巡查工作,核查杆线架竖实际情况,强化施工管理,及时处置不规范建设行为,实现杆线长效、常态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