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论述与杭州实践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规律性认识,对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杭州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和指示批示,指导并推动杭州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重要论述,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思想存在高度一致性,这也充分证明了浙江特别是杭州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萌发地、发展地和生动实践地,是习近平总书记区域文化治理理念上升为国家文化治理思想的关键地。
重要意义: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关于杭州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论述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一脉相承
(一)在坚持文化遗产“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立场上具有高度一致性。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就提出西湖边恋人很多,如果休息的椅子之间距离太近,恋人们会感觉到不自在。除了对长椅的关注,习近平还就西湖景区里的厕所提过建议,后来西湖边公厕全部24小时免费开放。他对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和保护开发指示“把运河真正打造成具有时代特征、杭州特色的景观河、生态河、文化河,真正成为‘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
由此可见,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领导和指导杭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以人为本,始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遗产“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重要论述前后贯通,一脉相承。这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最终目标,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的人民性观点,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在发挥文化遗产“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的价值追求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在《之江新语》的《文化是灵魂》一文中,习近平指出“要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矛盾,必须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作用,发挥先进文化的凝聚、润滑、整合作用。”在考察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时,强调指出“西湖承载着悠久的历史,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凝聚着数千年杭州人民在创造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过程中传承下来的文化精髓。”
由此可见,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指导和推动杭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文化遗产的精神纽带作用,激发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这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利用文化遗产“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的重要论述前后贯通、一脉相承。这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在对待文化遗产“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的工作理念上具有高度一致性。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对西湖风景名胜区内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等,尽最大努力予以保护。”在《之江新语》中《加强对西湖文化的保护》一文中,指出“现在有的地方搞旧城拆迁改造,把一些文物古迹搞得荡然无存,这是非常可惜的。作为省会城市,杭州应在保护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弘扬历史文化方面,发挥带头作用,做得更好。”
由此可见,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精心部署杭州文化遗产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良性循环。这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珍惜文化遗产、敬畏文化遗产、守护文化遗产、“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的重要论述前后贯通、一脉相承。这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在矛盾论中实现辩证统一。
(四)在加强文化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的路径方法上具有高度一致性。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强调“在西湖的开发保护过程中,开展西湖学研究,深化、弘扬西湖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指出“要把良渚博物院建设成为良渚文化展示普及中心、学术研究中心和爱国主义教育中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提出了整体保护、系统开发西湖文化、良渚文化资源的重要指示。
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让文化遗产‘活’起来”重要论述的提出就在浙江,此后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了这一要求,使“文化遗产‘活’起来”这一重要论述更加丰富。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屋建瓴提出杭州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方法和实现路径,也就是系统论、整体论、方法论。这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深化文化和自然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的重要论述前后贯通,一脉相承。这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
(五)在实现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目标导向上具有高度一致性。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就抓好西湖保护强调,要坚持与时俱进,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意识,把保护与开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开拓保护与发展“双赢”的新路子,最终实现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辩证统一。在《之江新语》一书中,习近平就曾深刻阐释“文化经济”的概念:“所谓文化经济是对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统称,其实质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这和习近平同志强调的“四个效益”辩证统一是一脉相承的,本质上是加快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由此可见,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多次强调杭州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需要创新创造,才能催生持久的生命力。这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论述前后贯通、一脉相承,这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工作方针,唱响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六)在推进文化遗产“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战略视角上具有高度一致性。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在调研西湖博物馆建设情况后强调“西湖既是杭州的,也是浙江、全国和世界的”。他对西湖申遗成功后曾作出指示“更好地发挥西湖在展示中华文化、促进世界文化交流中的积极作用”。
由此可见,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战略谋划推动杭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超前部署历史文化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提高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这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推进文明交流互鉴,丰富人类文明百花园,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前后贯通、一脉相承。这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本质特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经验启示:杭州高质量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启示与思考
(一)高质量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必须始终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论述精神,增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政治自觉、理论自觉、文化自觉、责任自觉、创新自觉。深入挖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杭州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论述的体验点、实践点、展示点,穿点成线,串珠成链,以“杭州之实践”展现“真理之伟力”。
(二)高质量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必须把杭州放在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全局中定位和谋划。立足“两个大局”,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探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在价值理念上体现人民性、在目标追求上体现引领性、在方法路径上体现系统性、在站位思考上体现世界性,打造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范例城市,形成具有杭州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
(三)高质量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必须将文化遗产研究积极融入杭州文化研究工程。加快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攀登行动,在杭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与世界遗产保护委员会统筹协调下,集结部门机关和专家学者力量,深入探究历史文化遗产现代化表达的途径和方法,借助杭州“数字经济第一城”优势,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国际化表达,形成“杭州方案”。
(四)高质量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必须打造以世界文化遗产群落为牵引的文化遗产品牌矩阵。发挥好“三大遗产”品牌效应,积极储备预申报项目,联动开展世界文化遗产文旅推介,运用“后亚运”效应和数智城市优势,迭代提升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等品牌活动,策划举办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国际交流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打造独具魅力的世界文化遗产群落城市,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原创性贡献。
(五)高质量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必须适应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特点加快推进变革创新。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加快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文化遗产年报制度、督察制度、奖惩制度。加快建立现代意义上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分析技术,吸引全球文保人才,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更好的分析基础。建设和完善特色数字化应用场景,讲好杭州文物故事。
(六)高质量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必须用全球站位世界眼光深刻把握其价值方向。利用世界遗产联盟机制优势,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双向互动,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在经验交流、联合申遗、活动共办、规则制定方面深化合作。积极创造具有国际水准、世界意义、中国风范、杭州特色的传统文化文艺作品,开展国外巡展巡演。推进杭州与国际运河城市开展“名城对话”。利用“良渚论坛”“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加强文化遗产故事全媒体传播,提升杭州“世遗之城”城市文化软实力。
(赵国青,杭州市社科院党建研究所所长、杭州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苏晓松,杭州市社科联(院)党组成员、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