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亩有望增收5000元 杭州推出生态农业新模式

2024-10-25 09:23:02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诗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稻香与蛙声成为了丰年的标配,如今新兴起的生态农业模式——稻蛙综合种养,切切实实地将生态与经济收益牢牢结合在了一起,也为农户增加了一块重要的收入。

“我们今年的稻蛙共生实验已经取得初步成功,具体数据很快就会整理出来。”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水产研究所所长谢楠介绍,早在今年年初就开始了新一轮的田间实验,这一轮的实验主要验证稻蛙养殖密度、饲料蛋白质含量与蛙肉品质的关联两方面研究。

走近实验田,稍稍拨开水稻的茎秆,活蹦乱跳的蛙群便四散躲避而去。这样的实验田共有四块,除了对照组,其余三块田地分别试验了1000斤、2000斤,以及4000斤的黑斑蛙养殖密度,同时还分区块对不同蛋白质含量的饲料投喂进行了实验。据谢楠介绍,黑斑蛙在稻田共生系统中是一个联动的整体,吃掉害虫和饲料后,蛙粪又为水稻提供营养,但不同粪肥浓度,过高或过低的养殖密度又会对水稻生长产生影响,“根据初步实验结论,理想状态下2000斤的养殖密度与40%蛋白质含量的饲料投喂可以最大限度保证农户的收益,并维持生态平衡。”

“稻蛙共生”并不是停留在实验里的空中楼阁,在杭州不少地区已开始试点。富阳区渔山乡墅溪村的种粮大户吴建国,在今年杭州市新型综合种养产品展示评比中收获了一等奖,“稻蛙共生”已成为他家80亩粮田的一抹亮色。“我的田地中预计可以额外产出10余万斤的黑斑蛙。”今年是吴建国第一次通过稻蛙综合种养模式进行生产,去除饲料、人工、搭建等折算后约每斤8元人民币的成本,第一年便可为他回本并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预计今年每亩可增加5000元的收益,未来随着研究所新技术的不断引入,市场效益还将逐年提升。

像吴建国这样敢于第一批“吃螃蟹”的农户还有很多。据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杭州市乡村振兴局)介绍,就今年的种养情况看,黑斑蛙产量可达1500斤/亩,这种模式已在富阳区、临安区、淳安县等地区落地,规模达1.5万亩。同时,为鼓励农户参与新种养模式,杭州市将按一般共生模式1500元/亩,高标准设施模式3000元/亩的标准进行支持。据悉,杭州市范围内目前已有稻蛙、稻鳖、稻虾、稻鸭、稻螺、稻鱼等种养模式,今年有望带动农户增收5亿元以上。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孙飞扬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