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高质量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升级 加快打造安全韧性城市

2024-12-18 15:28:50

七十五年沧桑巨变,不断书写城市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新篇章。

一直以来,杭州城乡建设将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增进民生福祉紧密结合,高标准推动重大项目、重要工程、重点改革,系统推进地上空间拓展、地下潜能开发、城市安全运行保障能力提升等工作,持续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人居环境,支撑起这座城市从“特大”到“超大”的空间格局之变,全方位、多维度推动城市能级迈上新台阶。

站在“后亚运”“2万亿”“超大城市”的新起点上,杭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再一次与城市发展脉动精准契合,厚积势能持续跃升。

“今年以来,我们持续在统筹推进快速路网格局升级、加速供排水和管网设施建设、推动电网扩容增效、高品质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深化海绵城市建设等工作上下功夫,不断优化完善城市功能,努力推动城市品质精细提升。”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城市风险防控和治理能力,高水平打造韧性城市,加快形成与国际化大都市相匹配的城市综合承载力,为杭州奋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贡献“城建力量”。

地上地下“立体式”系统开发

为城市向新向质打开更多空间

以筹办亚运会为契机,去年全市建成并通车的快速路总里程达506公里。今年,杭州坚持市域一体化,加快推动快速路网格局向“两环八横五纵八连”扩能迭代。

今年6月18日,文一路(紫金港立交—荆长大道)提升改造工程的隧道部分正式通车,市民可经快速路从钱塘区穿越市区直抵余杭区,体验55公里“一路无红灯”的畅行。

随后,好消息接二连三。

与文一路相连接的文一西路西延工程(一期)实现全线通车,与运溪高架互通完成了“快与快”的衔接转换;江东大道提升改造工程三期迎来关键性突破——青六路东至仓北路段开通,为市民带来更高效便捷的通行体验……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并通车的快速路总里程达512公里,一张综合立体、系统完整、功能完善的城市交通网络逐渐成形。

不仅是快速路网。作为能源输送的“大动脉”,电力基础设施也持续扩能提质。

继今年4月建德首座500千伏严州变投产后,10月,220千伏严州—万泉线路工程也实现投产。该工程的投产将极大改善杭州西部电网结构,减轻杭州西部电网对新富两厂水电机组的依赖,极大提升供电可靠性,更好满足日益增长的供电需求。

伴随着城市发展的强劲节拍,近年来杭州用电负荷快速增长。2024年,杭州最大用电负荷超2200万千瓦,位居整个国网系统省会城市第一位。为此,市建委作为牵头单位,不断强化部门协同,建立健全全市上下联动的协调推进机制,加快合力推进《杭州电网建设攻坚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实施,三年计划建设1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工程148项,持续完善“跨江联络、东西互济、四源三环”的网架格局,为杭州高质量发展提供能源保障。

地上建设有序推进,地下开发也有条不紊。

新建燃气管网项目98个共181.62公里,建成城市生活污水管网52.4公里;统筹国际体育中心、大会展中心等44个项目地下空间建设;钱江新城二期、钱塘区江东区块、钱江世纪城、云城等区块已初步形成地下综合管廊集聚成片的态势,江东大道三期地下综合管廊工程主体结构也已完工,全市地下综合管廊总长约137公里……

一条条水电气“生命线”在地下悄然延伸,为城市安全运行提供保障,一片片地下空间高效开发利用,为城市解锁更多发展可能。

此外,伴随杭州地铁四期工程的推进,一体统筹实施的地下互联互通项目进度条也持续刷新。

不久前,地铁1号线九堡站D出入口与杭海金座之间的地下连通工程顺利打通。对于在杭海金座工作的市民来说,以后上下班可直接从地下通道往来地铁与办公室,避免日晒雨淋,其他乘客也可通过通道直达杭海金座下沉庭院的地下商业区。

根据《杭州地下空间重点区域地铁站与周边地下公共设施互联互通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全市目前共推进地下连通通道项目85个,已完工39个、在建25个、开展前期21个。一条条通道,不仅为群众出行提供了便利性、提升了舒适度,也有效提升了重点区域地下空间布局的系统性和网络化水平。

建设运行“安全性”不断增强

让城市有弹性有韧性更宜居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为构建智能高效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持续提升城市设施韧性、管理韧性、空间韧性,推动城市安全发展画出了“路线图”。

实际上,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杭州已走出一步“先手棋”——依托杭州市CIM基础信息平台,打造地下隐患智防系统。

“为解决城市地下隐患看不见、缺乏系统性和预见性等问题,我们以数字孪生理念和方法为指引,构建杭州市城市地下隐患智防应用,通过分析算法评估路面塌陷风险,构建跨部门联防联控机制,解决路面塌陷隐患防治难题,积极探索城市地下隐患安全治理的杭州模式。”市建委科技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系统汇集了住房城乡建设、规划和自然资源、交警、城管、地铁、管线单位等各方与地下隐患形成相关的动静态数据,并通过综合风险分析模型和算法,计算路面安全指数,以红、黄、绿标识出高、中、低风险区域,直观展示为路面塌陷风险一张图,有效指导地下隐患治理工作。

如何将“预警”精度转化为“防治”实效?

市建委牵头重塑跨部门联防联控机制,近年来相继发布了《地下隐患智防应用系统工作风险管理闭环暂行措施清单》《城市道路地下隐患总体治理实施意见》《杭州城市信息模型CIM交付数据规范》等,针对不同的风险因子和风险等级,横向整合行业部门和建设单位,动态监管隐患部位;纵向与区、县(市)属地建立风险标识信息及预案即时联动推送和隐患监管处置情况反馈机制。

目前,该系统已推广建设至全市十城区,覆盖893.25平方公里范围,融汇超900平方公里范围内地质体三维模型和实景三维模型、1838个基坑工程、29176公里各类管线、6800公里已检测道路、719处地下市政设施等基础数据。依托模型算法以及智能决策技术,对729个高、中风险点实施了6.6万次闭环处置,其中291处高、中风险点实现消除或降级,有效提升了地下隐患防范和监管效能。

提升城市“韧性”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海绵城市建设,杭州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今年9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水利部公布中央财政海绵城市建设示范补助资金2023年绩效评价结果,杭州获评“A”等级。这标志着杭州市海绵城市示范创建任务圆满完成,海绵城市建设成效继续国内领跑。

一直以来,杭州统筹河道整治、老旧小区改造、美丽城镇、未来社区、城市绿道、水利工程等建设,在全市域范围、全项目领域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示范创建期间完成了511个海绵示范项目建设,并建成了桃花湖公园、运河亚运公园、大运河杭钢公园等一批海绵示范性工程。

从湖泊水系到园林绿地、从城市道路到住宅小区,海绵城市建设已从理念落地为实景,成了市民触手可及的幸福。

截至目前,杭州累计建设海绵城市达标排水分区418.66平方公里,占建成区总面积49%,形成重点示范片区10片,总面积24.64平方公里,城市黑臭水体、内涝积水区段消除比例100%,地表水水质达标率100%,内涝防治、城市防洪、水环境改善、水资源利用等成效显著。

打造“会呼吸”、更宜居的城市,杭州步履不停。

今年7月,市建委印发了《杭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修编)》,明确了将结合杭州市域及中心城区生态空间格局,充分利用生态屏障及湖库调蓄空间,保护并发挥河道、湿地、大型公园等海绵体的作用,构建“一轴双心,三脉八带,山水融城”的海绵城市空间格局。

新的进阶已然开启:杭州将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5%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5年,实现城市建成区55%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实现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城市乡村“新基建”一体推进

让城乡共享“绿色续航”协调发展

“新基建”是推进城乡现代化的“催化剂”,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推动力”。其中,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是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之一,是人民群众使用新能源汽车低碳出行的有效保障。

紧扣这件民生“关键事”,杭州系统性推进建设工作。

今年,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设施建设被纳入省市两级民生实事。“以此为契机,我们加快推动形成覆盖广泛、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高质量充电设施体系,打造安全便捷有序的运营环境。”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11月底,省民生实事完成3329个充电设施建设,完成率110.97%,其中乡村地区1097个,完成率115.47%;市民生实事完成3355个,完成率111.83%。

值得一提的是,全市累计建设公共充电设施已超45000个,居全省首位。

建设“加速度”,充电“提速度”,让群众的“充电焦虑”逐步变为“充电自由”。

位于上城区丁兰街道笕丁路443号的光储充超充站,整个场站充电桩总功率达7440千瓦,可同时满足148辆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其中设有480千瓦液冷超充装置一台,电量从20%充至80%只需要10分钟,真正实现让充电和加油一样快。

一个个融合科技、环保、便利和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能源补给站相继落地,也让市民群众在充电之余能享有更多元化体验。

余杭首个智慧光储充换一体充电站——良睦路光储充新能源充电场站,在提供24小时智能化服务之余,还配备了一个拥有休息区、饮水区、休闲娱乐区等区域的零碳小屋,让市民在为车充电的同时,还能给自己“加满电”;笕丁路光储充超充站内也配备了休息室、按摩椅、餐厅、咖啡厅、便利店、车辆清洗等服务设施,提升市民“充电体验”。

在乡村地区,家门口就能充电的美好愿望也逐渐成为现实。

目前,全市191个乡镇街道已实现了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站全覆盖,乡村地区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设施已超5000个,涵盖杭州城市公共、城际高速、乡镇等领域的普惠性充电网络已基本形成。

不仅如此,市建委还积极统筹谋划,科学布局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在热门景区、高速公路服务区等“高需求”应用场所加速“落子”。

淳安县千岛湖滨江希尔顿度假酒店停车场的充电站建有6把快充枪和10把慢充枪,为住店旅客、来湖畔景区游玩的游客提供了便利;临安区昌化镇风之谷景区的停车场充电站配备11把慢充枪和2把快充枪,让来景区体验草原风情,参加户外运动、团建露营的游客可以轻松“续电”;杭州绕城高速下沙东西两侧服务区内的充电站设置24把快充枪和8把慢充枪,可满足300至450辆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

既要建得好,也要管得好。

今年以来,针对杭州充电设施运营商和公共充换电设施存在的问题,市建委牵头组织构建杭州市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企业等级评价体系,并将星级充换电站点评选纳入其中。

作为全省首创,该评价体系包含企业规模、站点建设、运营管理、服务质量等方面,通过“评价定级”倒逼建设运营商不断提升建设质量和服务水平,并以奖补资金分配为抓手,引导企业高标准建设、高水平运营,从而以点带面地推动杭州充电设施行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见习记者 朱柯霏 记者 王莉莉 通讯员 杭建宣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