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为何是杭州 从这几件事说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
在这一时代浪潮中,浙江杭州,成为2025年第一个因科技创新而走红的城市。
DeepSeek震动全球AI圈,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跳着秧歌、火遍全国,再往前看,游戏科学的《黑神话:悟空》开启国产3A游戏新纪元,而这几家企业均来自杭州。有科技观察者还梳理出杭州一批科技新锐,称之为“杭州六小龙”。
“‘六小龙’为何出现在杭州,杭州的创新能力为什么这么强?”
当我们把这个问题抛给DeepSeek,它的回答中提及了一系列关键词:数字经济、政策支持、创新生态、人才资源、供应链优势、创业精神等。
这显然是一个大命题,但我们可以从一些小事讲起。
“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
几年前,杭州西湖区艺创小镇工作人员带着《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冯骥在象山艺术公社看场地,冯骥“一眼投缘”看中了一栋有花园的办公楼。
尚处于研发前期的冯骥,不好意思地提出了一个请求,“隔壁的两栋楼能不能先别租出去,等我项目扩大了再来拿。”这个看似不合理的请求,艺创小镇很快就答应了。
“为等悟空,西湖边两座楼空置3年”。背后是杭州愿意与游戏科学这样有潜力、有实力、有梦想的团队站在一起静等花开的态度。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
2018年,来自杭州的考察团在美国波士顿的一间地下室,找到了强脑科技的初创团队。
虽然当时脑机结合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创始团队所制作的模型也比较粗糙,但考察团发现,该团队的技术领先,人才层次高。基于对未来产业的前瞻布局,考察团毫不犹豫地向团队抛出了橄榄枝,邀请其落地杭州,给予租金减免等优惠,并邀请专家进驻,提供“保姆式”创新服务。
如今,强脑科技成长为全球领先的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
2023年杭州亚残运会开幕式上,左上臂缺失的中国游泳队队员徐佳玲,用充满科技感的智能仿生手高擎火炬,点燃主火炬,惊艳又温暖。这一智能仿生手正是来自强脑科技。
“创新是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日前,杭州市主要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做好创新要甘于寂寞,要有“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的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我们既要拼命干,又要耐心等,既要肯发力,也要有定力。
以长期主义者的坚定干好难而正确的事,这是杭州的一贯坚持,不仅体现在对高新企业的培育中,更体现在对产业发展的部署上。
早在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第一次提出了“数字浙江”战略,并作出了一系列部署。那一年,杭州每百户居民家用电脑联入互联网还不到2户。“数字浙江”战略的提出,当时让很多人都还有点摸不着头脑。
时任《浙江日报》时政记者周咏南回忆,习近平同志说数据库,大家不理解,商品、物资有仓库,数据怎么变成仓库呢?习近平同志笑笑说,数据库你们现在不理解,以后会理解,经济社会发展都会用着,而且都会涉及我们每个人。周咏南感慨,“我觉得习近平同志非常有战略思想,非常有前瞻性。”
当年,习近平同志在杭州高新区调研时,他对科技工作者说,杭州过去是“风景天堂”“西湖天堂”,下一步是“硅谷天堂”“高科技天堂”。
“硅谷天堂”,是一种全新的城市气质,重在创新氛围。沿着这一蓝图,杭州久久为功。
2014年,杭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发展信息经济,推广智慧应用”;2016年,杭州成为中国首批“数字经济”城市;2018年,杭州提出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近年来,聚焦未来产业,杭州部署了一系列前瞻性的政策资源……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于杭州而言,批量出现的“小龙”,正是坚持长期主义的产物。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布局前沿产业就像下一盘“未来棋”。
“无事不扰,有求必应”
蛇年春晚舞台上,跳着“赛博”秧歌的人形机器人火了,而这并不是宇树科技第一次“出圈”。
在2023年杭州亚运会的田径赛场上,宇树科技的机器狗在场地中运送铁饼,成为格外吸睛的“显眼包”,而这也是机器狗首次应用服务于世界级的体育赛事。
这次亮相,意义重大。近年来,机器人产业化进程走到了关键节点,能否戳破大众接受度这张“窗户纸”,关系到市场能否迅速增长。
杭州巧妙地利用亚运会,给了“宇树们”一次走入大众视野的机会。正是这次亮相,让更多人对“机器人走进生活”有了实感。目前,宇树科技在四足机器人领域的全球市场份额已超60%。
不只是这次惊艳亮相,宇树科技在创业初期,就获得了杭州市“雏鹰计划”扶持;宇树科技急需知识产权保护时,杭州推出专利快速预审服务,并派专员上门指导……
从宇树科技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可见杭州对“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八个字的实践。
“有求必应”,当企业有需要时,政府帮一把、送一程,提供助力、解决后顾之忧,对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而言极其宝贵。
为了做到“有求必应”,杭州想了很多办法。
比如,实行“链长制”,主打一位市领导负责一条产业链,配套专班、方案和政策支持。
再比如,实行“科技特派员制”,选派专业人员深入企业,了解其面临的困难,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无事不扰”,也是在无声发力,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做好政府的事。
“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杭州用一系列贴心且精准的政策,搭建起创新发展的优质生态。
就在日前,杭州提出了“三个15%”的科技投入政策——
市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要达到15%以上;
市本级每年新增财力的15%以上要用于科技投入;
统筹现有产业政策资金当中的15%集中投向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三个“15%”,为杭州科技创新提供了持续的资金。
人才方面,杭州围绕“衣食住行”等连续出台人才扶持举措,每年引进的35岁以下大学生都在30万人以上,为科技企业招引人才修建了一个庞大的“蓄水池”。
创新平台方面,杭州已经形成包括1个国家实验室、2个国家大科学装置、3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7家省实验室的高能级科创平台矩阵,在全国跻身前列。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聚焦科技成果转化这个难点和痛点,杭州率先布局创建了数十家概念验证中心。
所谓“概念验证”,就是判断一项成果在技术上可不可行、在市场上有没有商业价值。这就像一个“筛子”,在众多富有创意的前沿技术中选出能转化的“种子”,从而提高种子的发芽率,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
可以看到,要搭建起一套利于创新的生态环境,涉及方方面面,可谓千头万绪,唯有时时多想一分,事事多做一步。要相信功不唐捐,创新链条环环相扣,“新物种”自然会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解剖”杭州,看到中国
当我们“解剖”杭州这只麻雀,看到的是整个中国涌动的创新活力。
当前,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投资未来,培育新质生产力。2024年,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升到第11位,是十年来创新力提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量超过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3%,投入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
在创新的赛道上,各地都在全力奔跑。
这段时间对“为何是杭州”的持续追问,正体现了全国各地这股奋勇争先的干劲。
事实上,推动科技创新,从来不是某个城市的一枝独秀,而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
北京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独角兽企业数量均居全国各城市首位。北京日前召开的“新春第一会”指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中攻克“卡脖子”技术。
上海打造了28个未来产业试验场,去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4%左右。接下来,上海将重点布局细胞基因治疗、脑机接口、6G、量子计算、聚变能源等战略前沿领域。
在深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突破2.5万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累计95家。下一步,深圳强调,要加快打造热带雨林式的创新创业生态,来形成更大的创新能力和更多的创新成果。
此外,安徽合肥在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等领域,技术创新一日千里;陕西西安布局建设了光子、智能网联、氢能等7个产业创新聚集区;江苏南京作为全国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落地了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四川成都作为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着力破解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确权难、转化难……
培育新质生产力,重在因地制宜。要追问“为何是杭州”,学习可用的经验;更要思考“如何是自己”,久久为功,走好自己的路。
以创新“出圈”的城市,杭州之后,还会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