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无人驾驶汽车画“考场” 杭州即将发布测试道路环境标准
作为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之一,杭州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又迎来重要发展机遇:近日,由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提出、归口并组织的《智能网联车辆测试道路环境等级评估要求》地方标准即将提交报批,它将为全市智能网联车辆的测试和应用提供统一的标准。
据了解,早在2018年,杭州就启动了智能网联车辆道路测试与应用等工作。去年5月,杭州主城区全面开放无人驾驶车辆的行驶,《杭州市智能网联车辆测试与应用促进条例》也同日生效。杭州市成为全国首个除经济特区外,通过地方立法明确自动驾驶车辆上路流程的城市,并且是首个为低速无人车立法的城市。全市八城区和桐庐县城区共计3474平方公里的区域划为智能网联车辆的测试应用区域。截至目前,杭州已经向17家企业发放测试与应用牌照524张,累计安全测试与应用里程234万公里,主动事故率为0。全市运行快递物流功能型无人车辆已达350辆。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关于测试道路的地方标准意义何在?在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教授熊树生看来,该标准的出台有助于测试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确保智能网联车辆在道路上的安全运行。此外,该标准还将有助于智能网联车辆行业的市场规范化。通过明确测试道路环境的等级和评估要求,可以规范智能网联车辆测试市场的行为,防止一些不合格的产品进入市场,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促进整个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记者昨天从起草此次地方标准的单位——浙江亚太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了解到,该公司团队选取了全市600多公里的道路作为调研样本,从道路参数、交通流量、事故分布等方面着手进行路况调研,然后根据调研结果进行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对道路进行等级划分。根据该文件,杭州市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环境共分为四个级别,分别为I类(低复杂度)、Ⅱ类(一般复杂度)、Ⅲ类(较高复杂度)和Ⅳ类(高复杂度)。
以高新区(滨江)为例,在正常天气环境下,I类道路为滨安路、伟业路、信诚路、建业路、时代大道、长河路、飞虹路;Ⅱ类道路为滨盛路、南环路、滨兴路、滨和路、闻涛路、江虹路、江陵路、阡陌路、西兴路、机场城市大道、扬帆路、浦沿路、滨文路;Ⅲ类道路为火炬大道;Ⅳ类道路为江南大道、滨康路、东信大道、江晖路。以湘湖周边及市北板块为例,定山路、湘虎路、越王路、湘浦路、湘湖路、建设一路、建设二路、建设三路等23条道路均为Ⅱ类道路,允许展开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