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D、“AI+新制造”“未来杭州”新蓝图

2025-08-01 15:11:20

AI制图:莫繁

昨天,杭州多个城区同步举行区委全会,为区域发展擘画新蓝图。

汽笛长鸣,创新引擎轰响,一份份全会工作报告,既是一张张年中答卷,更是一张张未来“施工图”,共同勾勒出一辆驶向未来的“创新号”杭城专列,将杭州这座创新活力之城的高质量发展壮阔图景从蓝图铺向现实。

上城区

从CBD到CID

上城区委一届八次全会决定:加快建设CID。

什么是CID?

即中央创新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城市核心功能区,重点打造具身智能先导区。

近年来,上城区已经在人工智能领域打下了一定基础,涌现了群核科技、凌迪科技、炽橙科技等一批新锐创新企业。

今年3月,杭州智能机器人产业园在钱塘智慧城开园,上城区建了一个具身智能虚拟训练场,依托群核科技构建的虚拟物理世界和合成环境,让具身智能“学习”数据采集、训练。

上城区还要为具身智能打造“实习基地”。

今年3月,音乐机器人就在湖滨步行街获得了一次“实习机会”。平海路与东坡路交会处,西子廊桥盲盒音乐会“请”来机器人与真人合奏《黑神话:悟空》《哪吒之魔童闹海》等IP的主题曲。

上城区计划将湖滨步行街打造成“黑科技首发街区+具身智能实体训练场”,未来,在上城区的“三圈三街”(湖滨商圈湖滨步行街、吴山商圈清河坊历史街区、钱江新城商圈十字金街)将出现更多“人工智能+消费”的示范应用场景。

钱塘江畔的上城区,正从繁华的中央商务区(CBD)迈向科技感十足的中央创新区(CID)。当下,上城区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攻坚期,加快建设中央创新区,正是上城区抢抓人工智能历史机遇、重塑产业成色的战略抉择。

拱墅区

以大运河为主轴,打造“AI高地”

2025年初, DeepSeek从大运河畔横空出世,带着人工智能走进我们的生活。如今,拱墅区已引进56家规上人工智能企业。到2030年,预计将达到150家。

拱墅区委一届八次全会提出,加速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

以大运河为主轴,智慧网谷小镇为核心,半山区块和北软区块为两翼,人工智能与商贸金融、生命健康、文化旅游、智能制造、智慧物流、城市治理等六大特色领域深度融合的“一轴一核两翼六融合”人工智能发展格局全面形成,“中国算谷”初具规模。

在拱墅区,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触手可及。

杭州拓纬视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正在用AI和无人机做“手术刀”,为公路体检。检测车内,有超过50种智慧养护视频分析算法,当以120公里的时速行驶时,能精准识别出宽度3毫米的路面裂缝,相当于能在高速移动中看清一根头发丝粗细的断面。

玖壹三陆零医学科技(杭州)有限公司通过研发宫颈细胞学数字病理图像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为诊断系统装上智能“大脑”,可以在60秒内完成25亿像素的全切片细胞图像分析,精准锁定宫颈癌细胞。

作为城西科创大走廊和城东智造大走廊“两廊联进”的中心枢纽,拱墅区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丰富、资源要素密集。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正是拱墅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路径。

西湖区

每年造1000颗卫星

西湖区委十届八次全会把科技创新放在发展“C位”,明确深耕“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空天信息”三大赛道,优先发展通用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商业航天、人形机器人等产业。

作为全省商业航天未来先导区,西湖区正在勾勒一条清晰的“飞天轨迹”。

十年前,云栖小镇诞生全球首个云计算平台“飞天5K”。如今,从航天五院杭州中心落地核心部组件生态,到地卫二卫星整星出海、海南文昌国际航天城卫星数据出海,一条从卫星零部件到智能技术,再到商业航天数据应用的全产业链,正在小镇慢慢成型。

目前,云栖小镇已建成建筑面积约5.3万平方米的航天产业基地,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的航天科研园区也正在建设,这里将成为国内一流的卫星核心单机部组件产业基地。

你想过吗?卫星也能“一键下单”。

今年,西湖区开出全国首个商业卫星全产业链“超市”,推出“线上一键订单”服务,导航定位、对地观测、通信广播、空间科学与技术试验等领域的产品被摆上“货架”,超200个品类的商品供企业选择。

昨天下午,西湖区签下长光卫星项目,要在云栖小镇打造一个卫星“超级工厂”,规划年产卫星1000颗。未来,云栖小镇将推进3D打印工厂、长光卫星等重点项目,建设空天信息产业园等产业核心载体,加快从云计算迈向太空智算,实现“二次飞天”。

从西子湖畔到银河深处,依山枕水的西湖区,正以“上九天揽月”的豪情,推进新质生产力在星空下生长。

滨江区

为机器人建一个小镇

近日,滨江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上榜“2025年浙江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从核心零部件研发到通用人形机器人量产,2万元级四足机器人Go1打开C端市场,到2024年机器狗抢占全球近七成市场份额。滨江区发展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的雄心,越来越清晰。

在占地3.5平方公里的“机器人大家庭”里,以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为核心,以长川科技、宇树科技,易思维、景业智能等企业引领,在钱塘江南岸形成了一个高密度、创新活跃、发展迅速的产业集群。

集群内共有93家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1家。2024年,集群总产值187.22亿元。

滨江区委六届八次全会提出,全力争取人形机器人国家标准化试点项目,推动集群“协同区”晋升为“核心区”,争创具身智能机器人特色小镇。

这份发展蓝图已有世界级的回响。

上个月,宇树科技从全球95个国家、780多名申请者中强势突围,荣膺WIP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奖。这是中国唯一、浙江首个获此殊荣的企业。滨江区的创新力量,站上了世界舞台。

同时,“滨江籍”机器人正加速走出实验室,走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宇树科技的Go2机器狗,成为杭州紫云实验学校特殊学生的“护学使者”,带着他们安全地踏上“云仔专线”公交车。

随着滨江区“具身智能机器人特色小镇”蓝图的加速落地,更多有趣、实用的机器人将走进我们的生活,扮演重要的角色。

萧山区

AI重塑“制造业大区”

在浙江兆丰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技术人员通过数据感知实时优化生产流程,将AI与图像处理相结合,大幅度提高了检测质量,降低了人力成本。

“AI通过自主学习监测材料磨损程度,每年能为企业节约800万元左右的成本。”兆丰机电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杭州知衣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将款式、颜色、风格输入企业自主研发的FASHION DIFFUSION服装行业大模型,20秒内,AI就能生成多张服装试穿照片。

“传统服装企业推出新款式后,往往要用1到2天时间来实拍试穿的照片。有了AI的帮忙,单枪匹马也能在20秒左右完成商业拍摄,大大节省了企业人力、财力和时间成本。”知衣科技相关负责人说。

“人工智能+”,正在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

作为杭州重点布局建设的人工智能未来产业先导区和制造业大区,产创融合既是萧山区的迫切需要,更是萧山区的独特优势。

萧山区在全省率先推动“AI+新制造”,成为首批省级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试点区。同时,重点聚焦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落地国家人工智能应用(医疗)中试基地,形成涵盖“算力-数据-模型-芯片-设备-终端-应用”人工智能产业链。

站在人工智能时代风云际会的前沿节点,萧山区委十六届八次全会提出“建设AI高地”——

加快布局智能制造、智能计算、智能终端、智能存储等产业。大力推进国家人工智能应用(医疗)中试基地建设,加快打造芯模社区、芯机联动社区、芯医聚创社区等产业社区。

探索AI+科研、AI+文化、AI+交通、AI+农业等新业态,抢先落地一批应用场景。

余杭区

争取更多大科学装置落地

全省首个国家大科学装置杭州超重力场调试运行、之江实验室“三体计算星座”把算力送上太空、天目山实验室全球首款百公里级氢动力长航程多旋翼无人机成功首飞……

今年以来,余杭区的“创新之树”上,硕果累累。

余杭区委十五届十二次全会提出,要培育更多高能级科创平台,支持南湖脑机交叉研究院、余杭生命科技协同创新与转化研究院争创国家实验室基地,争取更多大科学装置落地。

细看余杭这两年的经济数据,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总量占全区GDP比重近七成,放眼全市,占比达三分之一,在全省范围内,也占据了五分之一。

对余杭来说,数字经济不仅是经济质量发展的“金名片”。

在余杭区腹地,文一西路与新中心中轴线交会成“黄金十字”,龙头企业矗立其间。今年3月,钉钉全球总部亮灯,与阿里巴巴杭州全球总部,以及建设中的字节跳动、vivo、快手等总部项目,构筑起中轴线上的“超级总部矩阵”。

“黄金十字”诞生的“黑科技”,同样令人瞩目。

手机点一点,外卖能“从天而降”;专用车辆“扫一趟”,地下几十米的状况一目了然;矫健的机器狗,能灵活又平稳运茶叶……

为了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余杭区正依托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加快构建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体系,加强首台(套)产品推广应用,让更多“研究成果”变成“实用产品”。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凌姝文 王青 徐萌 濮小燕 韩晨柯 周辰璐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