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发布生态文明之都建设条例 擘画绿色宜居新天堂

2025-08-03 08:38:56

配图1

近日,《杭州市生态文明之都建设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发布,为杭州建设“生态文明之都”提供了法治保障。作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杭州正以此为契机,深化绿色实践。

近年来,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深入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推动“公园城市江南典范”建设。该《条例》的出台,将进一步规范公园绿地建设、绿化品质提升、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等工作,提升城市生态宜居水平。

配图2

构建公园体系,提升绿色福祉

《条例》明确,杭州将进一步推动公园体系建设,完善公园绿地开放共享机制,实现“公园就在身边”。

规划方面,杭州衔接《杭州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2021-2035)》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每三年印发《杭州市区推进公园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构建“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格局。2021年至2024年,杭州新增及改造公园共计263处。运河亚运公园、小河公园、大运河杭钢公园、玉湖公园、桃花湖公园等特色鲜明的公园新地标相继亮相。杭州创新推出“456”公园绿地开放共享模式,入选国家首批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城市。

配图3

未来,杭州将持续深化四级公园体系建设,精准实施“一园一策”新改建,打造城市新地标。同时,扩大绿地开放共享范围,深化“公园+”模式,推进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共享,完善全龄友好设施,提升公园服务品质与可达性。

配图4

科学营绿提质,筑牢生态基底

杭州的园林绿化工作不仅注重“增面积”,更强调“提质量”“强功能”“优结构”,提升绿地综合效益。

过去几年,杭州持续超额完成年度扩绿任务。通过深化精细化管养,坚持27年开展绿化“最佳、最差”检查,杭州成功通过“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省级复评。大力提升蓝绿空间占比,构建绿色人居环境,为公园体系提供了生态基底

配图5

未来,杭州计划2025年至2030年新增扩绿面积2500万平方米以上。杭州出台《城市园林绿化有机更新实施导则》,科学指导更新养护;大力推广立体绿化、棚架绿化、高架桥梁绿化等多形式绿化;优化城市绿化树种选择,提升森林质量和碳汇能力,强化绿地的生态功能。“我们希望,杭城的每一片绿色都成为支撑公园生态功能、服务市民健康的‘城市绿肺’。”

融合城园文脉,彰显名城底蕴

生态空间是承载和展示杭州历史文化与自然遗产的重要场所,杭州在绿地建设和城市更新中,始终注重与历史遗迹、文化景观的融合保护。

配图6

杭州在绿地建设和城市更新中,始终注重与历史遗迹、文化景观的融合保护。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玉湖公园等项目体现了自然与文化的结合、传统与现代的统一。大运河杭钢公园项目入选第一批省城市更新典型案例,是工业遗产在绿色空间中获得新生的范例。古树名木City walk路线、七夕线下古树名木守护、蚂蚁森林线上古树认养等活动,将文化保护融入公园场景。

配图7

未来,杭州将更强化文绿融合,在绿地规划、设计和建设中,深度融入对世界遗产、自然景观、历史街区及古树名木的保护要求;在公园场景中创新性地展示宋韵文化、运河文化、良渚文化等杭州独特标识,策划更多生态文化主题活动,使公园成为讲述杭州故事的“博物馆”。

创新管理机制,激发共享活力

《条例》将系统性推动绿地管理向功能强化、制度深化转型,提升公园服务的可持续性和市民满意度。

配图8

近年来,杭州持续打造“花满杭城”系列活动品牌,实现“月月有花香,季季有花展”。“书香换花香”、古树名木主题展、植藤节、义务植树等活动提升了市民爱绿护绿意识。“456”公园绿地开放共享模式配套《杭州市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管理导则(试行)》与《草坪开放文明公约》,规范公园有序开放和活动管控。

配图9

未来,杭州将继续探索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共享共治机制:深化“公园+”“+公园”理念,深化增值服务改革,探索社会化参与路径,优化开放共享管理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认建认养;探索发展“公园经济”与“花展+”经济,加快推进温州园博会杭州园建设;严格执行公园噪声管理规定,营造宁静和谐的游园环境,让绿色福祉更公平、更优质地惠及市民。

配图10

“从家门口的‘小确幸’到整座城的‘大战略’,杭州的绿色蜕变,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让生活在这里的每位市民,享受更高品质的生态绿色福祉。”市园文局工作人员表示,在科学规划的引领下,通过持续不断地扩绿提质、体系构建、文“绿”融合与机制创新,杭州正着力擘画“推窗见绿、行路有荫、四季赏花、文脉相承”的新图景,让绿水青山的生态之美、创新之城的活力之美、千年古都的韵味之美,在这片土地上交相辉映,共同托举起一座人民向往的现代化宜居天堂。

来源:杭州网、杭州通客户端 作者:记者 高明桢 通讯员 沈欣宁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