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与实施路径获集中详解 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2025-09-11 14:02:25

近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召开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专题询问会。会上,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市人大代表,围绕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目标举措、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科学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等提问,市政府、市法院、市检察院及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建委、市文广旅游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等有关负责人到会应询、回应关切。

“我市今年制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对此将采取哪些措施?”“我市在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方面有哪些做法,如何推动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在城建规划中,如何平衡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对此,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我市在环境质量改善、绿色低碳转型、生态安全保护等方面制定了系列目标。比如,力争实现全年不发生重污染天气,声环境质量夜间达标率83%,地表水国控省控断面Ⅲ类以上水质比例达到100%等。目前,我市正从深化污染治理、加快绿色转型、守牢安全底线、打造宜居环境、提升治理能力、推动全民参与六个方面推进生态与城乡发展工作。

“我们将完成各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培育绿色能源产业;严格落实国土空间规划,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积极推动《杭州市生态文明之都建设条例》落地实施。我们还将高水平举办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见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人与生物圈发展的杭州实践。”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

“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是一对既对立统一,又互相促进的关系。我们始终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对杭州‘两城一都’的定位,在规划和自然资源领域不断探索和实践处理好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正通过规划评估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双评估”,科学制定“三区三线”,并将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城则城的原则,分区施策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会上,大家还围绕大气污染治理、小微水体监管、生活垃圾分类等市民身边的生态环境热点难点,详细询问工作进展成效和下一步安排。

大气污染治理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中之重,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市大气环境质量?“这几年,我们持续开展空气质量提质进位攻坚,市区PM2.5平均浓度从2013年7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4年的30微克/立方米,近五年稳定达到了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对照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我们在推进力度、工作成效、治理能力等方面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市将加强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船舶等移动源治理,全力做好锅炉、企业废气等工业源治理,严格强化工地、道路等扬尘源治理,强化本地涉气污染物源头减排和污染天气预警应对,推动空气质量稳中向好、持续改善。

小微水体是群众家门口休闲散步的空间,针对小微水体长效监管,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说,将依据功能属性,把小微水体划分为公园景观、村社池塘、水产养殖、农业用水及其他等五类,逐一明确每处管理主体及管护职责,建立市—区县—乡镇街道三级联动、闭环管理的工作机制,及时响应处理各类问题,并通过市民“随手拍”“问题爆料”等方式,引导公众参与长效监管。

“当前,我市通过投放端落实责任、回收端加密网点、清运端规范作业、处置端提升能力,实现了全市93个街道5271个小区垃圾分类全覆盖、生活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融合发展、生活垃圾‘分类清运、日产日清、规范处置’,垃圾分类水平居全国前列,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受到国家部委肯定。” 在回应市人大代表关于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询问时,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聚焦问题导向,夯实垃圾分类基层基础,开展全覆盖检查,针对居住小区投放时段、投放位置等问题,完善投放规范和设施标准,试点低价值可回收物应收尽收,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市民养成垃圾分类习惯。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朱颖婕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