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擦亮生态文明之都金名片——市人大常委会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专题询问实录

2025-09-18 08:47:15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大会立法、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制度、听取审议相关报告、执法检查、专题调研等,打出了人大依法履职护航生态文明之都建设的“组合拳”。

8月28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在审议2024年度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审议意见落实情况及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情况的基础上,就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开展专题询问。10位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市人大代表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目标举措、绿色低碳转型、城市规划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生态文明司法保障、大气污染治理、建筑垃圾处置、生态文化建设、生活垃圾分类、小微水体监管等提出问题,“一府两院”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现场应询。

■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章建明:

围绕生态文明之都建设,我市今年制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又将采取哪些措施确保这些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 副市长 章登峰:

杭州市围绕打造生态文明之都,制定了一系列目标任务,包括力争实现全年不发生重污染天气、地表水国控省控断面Ⅲ类以上水质比例达到100%、重点建设用地的安全利用率达到100%等。下一步,将围绕深化污染治理、加快绿色转型、打造宜居环境、提升治理能力、推动全民参与、守牢安全底线六个方面,重点推动《杭州市生态文明之都建设条例》落地实施,扎实做好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销号,继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推进城乡风貌样板区、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努力办好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严格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守护好生态保护红线。

■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吴志明:

我市在生态经济建设方面开展了哪些重点工作,在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又将在“十五五”规划中提出哪些目标并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推动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 市发改委主任 楼建忠:

近年来,杭州市贯彻落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以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为引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迭代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体系,持续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持续迭代数字节能降碳治理,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杭州市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强度均处全省第一,远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以占全省17%左右的能耗总量和不到15%的碳排放总量贡献了全省24%的GDP。

“十五五”,将统筹碳达峰碳中和、绿色高质量发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三位一体”,确保到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碳排放强度同比2005年下降75%以上。重点在推进“新质高效”现代产业体系等重大措施上持续发力,在推进碳排放双控系列改革、探索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改革上持续发力,在谋划推进一批千亿级绿色低碳重点项目上持续发力。

■ 市人大代表 林殿男: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将采取哪些具体规划举措来平衡好我市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 於卫国:

一是通过主体功能区制度实现差异化发展。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城则城,科学制定“三区三线”,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保障城市发展空间。二是通过资源要素协作探索共同富裕路径。建立“种楼”与“种田”利益分享机制,通过耕地、林地、粮食生产功能区占补平衡指标协作及永久基本农田补偿资金,打通东西部要素流动渠道。三是通过创新规划土地政策实现生态价值转化。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优化空间布局,多措并举保障农文旅项目落地,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四是通过公共服务均衡化布局实现城乡融合。因地制宜规划县域发展轴,实施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布局,提高县城和中心镇的承载能力。

■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江成器:

市检察院为进一步做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检察工作,特别是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方面,以及加强行刑双向衔接方面将开展哪些工作?

■ 市检察院检察长 叶伟忠:

全市检察机关将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以“强履职、强动能、强协作”为生态文明之都建设筑牢法治屏障。“强履职”即抓好专项监督、公益保护和以案促治三篇文章,强化一体、综合履职,实现治标与治本相贯通,当前和长远相协调。“强动能”即实现“两手抓”,一手抓数字检察迭代升级,打造立体化、集约型生态环境保护大数据监督模型矩阵,实现山水林田一体监督治理;另一手抓新技术融合,通过“AI+”锻造新质战斗力,实现精准高效监督;“强协作”即聚焦“拓宽路径、抓细联动、做大优势”三方面,建好侦协办、检察e站等平台,分领域细化工作指引,深化两法衔接全国试点,运用好智能审查辅助应用场景。

■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江成器:

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背景下,我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的总体使用绩效如何?

■ 市财政局局长 陈震山:

市财政局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和预算管理规定,指导各区、县(市)做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的国库集中收缴,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管理。同时全市财政部门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要素保障,2024年全市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支出超过45亿元。下一步,市财政局一方面将严格落实非税收入管理要求,加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的收缴和预算管理。另一方面,督促相关部门履行好资金管理使用责任,做实做细生态修复项目的预算编制,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同时持续做好财会监督,不断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质增效。

■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陈马多里:

市法院将采取哪些具体举措进一步提升我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司法审判能力和水平?

■ 市法院院长 唐学兵:

市法院将全面落实《杭州市生态文明之都建设条例》,从三个方面提升环资审判能力和水平:一是坚持理念先行,以预防为基、以系统为要、以修复为重,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纲”和“魂”融入案件审理始终;二是坚持机制创新,充分发挥环资审判刑事、民事、行政“三审合一”功效,将绿色审判贯穿法院审判执行全过程,并做好司法与行政、执法的衔接配合;三是坚持保障有力,培养一批专家型法官,积极借智借力,加强数智赋能,为擦亮“人间天堂”独特韵味的生态底色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

■ 市人大代表 樊德珠:

市生态环境局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进一步提升我市大气环境质量?

■ 市生态环境局局长 马利阳:

近年来我市空气质量改善明显,市区PM2.5平均浓度已从2013年的7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4年的30微克/立方米,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但还需加倍努力。

去年PM2.5污染来源解析显示,我市PM2.5本地贡献占65%,其中移动源、工业源、扬尘源占比较大。今年我们重点围绕三方面发力:一是加强移动源治理,推进国四及以下老旧柴油货车、国二及以下非道路移动机械淘汰更新和混凝土车、渣土车新能源化,减少尾气排放。二是做好工业源治理,实施1022个治气减排项目,如淘汰燃煤锅炉、推进燃气锅炉低氮改造等,不断削减本地涉气污染排放总量。三是强化扬尘源治理,联合多部门督促建设工地控尘,依托在线监测、高位瞭望等智慧手段实时预警闭环处置,并结合立法加强法律支撑。

■ 市人大代表 蔡美强:

市建委将采取哪些具体举措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在本行业中的推广使用,同时又将建立哪些产品标准体系来确保这类产品的质量?

■ 市建委主任 董天乐:

为加大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的使用,房屋市政工程领域计划对具备生产供应能力、应用场景、产品质量控制标准的三大类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实行全面推广应用:第一类是利用建筑垃圾制作的人行道板、植草砖、平侧石等,用于道路及公园、绿地;第二类是利用粉砂土筛分后制作的加气块、加气墙板等产品,用于房屋建筑内非承重墙体的内部分隔墙等部位。第三类是固化土产品替代宕渣,主要用于道路的路基垫层。

推动落实的具体措施包括:对政府投资项目,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要明确再生产品使用要求。再生产品纳入工程造价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布;再生产品的使用要求纳入设计和施工招标文件。施工过程加强对再生产品使用的监督检查。对社会投资项目,鼓励使用,并根据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支持政策给予补助。

■ 市人大代表 蔡美强:

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在进一步加强工程渣土全过程监管等方面将采取哪些措施以进一步提升我市工程渣土监管能力和水平?

■ 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 林炳达:

第三轮中央环保督察以来,我们狠抓问题整改、强化举一反三,建立全市建筑垃圾长效管理法规制度体系;迭代升级渣土监管服务平台,形成全流程闭环监管;常态化开展联合整治,坚持严管重罚、“一案多查”、行刑衔接,违法倾倒案件逐年下降。但高压态势下违法倾倒案件仍有发生,下一步将重点抓好4方面工作:创新监管方式,利用卫片影像及时发现违法处置问题,补足问题发现短板;用好监管平台,完善“预警—交办—处置—反馈—评价”全流程处置体系,提升闭环处置质量;组织专项整治,牵头开展为期三年的建筑垃圾处置领域专项整治,持续保持执法高压态势;加大惩治力度,建立建筑垃圾治理领域“严重违法行为人名单”并落实惩戒措施,营造良好市场秩序。

■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余红英:

市文广旅游局在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方面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下阶段将采取哪些具体举措以切实提升我市生态文化建设水平?

■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 钱潮力: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紧紧围绕生态文明之都建设要求,系统梳理生态文化资源体系。形成全市文化基因解码工程报告,推动良渚文化、宋韵文化、吴越文化、茶文化四个现象级省域文化标识建设,制定《文化标识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集成打造生态文化展示窗口。推进“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工程,先后创建A级旅游景区103家、生态旅游区10个、绿色旅游饭店90家、等级民宿337家和旅游饭店341家。多向发力推动生态理念养成。倡导绿色低碳出行,常态化开展生态主题宣传活动,结合世界环境日等时机,开展各类主题科普宣传教育。

下一步,将深化生态文化资源价值转化,积极构建生态文旅体验体系,打造更多生态旅游新业态,利用“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良渚论坛”等世界级的交流平台,向世界宣传杭州的生态文化理念。

■ 市人大代表 马洁:

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作为垃圾分类工作的主管部门,已经开展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打算采取哪些刚性约束与柔性激励举措来进一步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持续培育市民群众养成垃圾分类习惯?

■ 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 林炳达:

在推动垃圾分类上,我们主要做了健全全方位工作推进机制、狠抓全流程“四端”治理体系、营造全社会宣传教育氛围、打造全市域特色示范高地4方面工作。下一步,我们将从5方面着手,提升我市垃圾分类工作质效:以开展居住小区、公共机构、公共场所和经营区域等重点区域“大起底”检查整改推动长效管理;以制定分级分档的设施设置、设施提升改造、分类收运等系列标准规范提升居民感官度;以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设置投放设施和延长定时投放时间、适当增加误时投放点优化投放环境;以做好试点推进探索形成低价值可回收物治理杭州模式;以深化“十进”主题宣传、开展实践型体验式宣传、扩面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党建引领示范带动等加快居民习惯养成。

■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李文钢:

市生态环境局就巩固提升小微水体水质、完善长效监管机制、发动群众和民间河长共同参与保护等方面,将采取哪些具体举措?

■ 市生态环境局局长 马利阳:

小微水体是市民家门口的重要休憩空间,针对小微水体监管,我市明确由市美丽办、市河长办牵头,多部门各司其职,合力推进长效治理,目前已完成全市1.2万余个小微水体摸排,掌握了基本信息。

下一步将从三方面推进:一是压实管理责任,将小微水体分为公园景观、村社池塘、水产养殖、农业用水及其他等五类,逐一明确管理主体及职责。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市—区(县)—乡镇(街道)三级联动、闭环管理,及时响应并快速处理各类问题。三是推动共建共治,壮大民间河长力量,拓宽志愿者监督渠道,鼓励市民通过“随手拍”“问题爆料”等方式曝光问题,营造全民参与、共同监督氛围。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