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湿地保护 “西溪经验”从杭州走向世界

2025-09-25 15:27:35

9月22日-25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杭州举行。这是十年一届的大会首次来到亚洲,聚集了来自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4000名代表。今年正值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开园20周年,两个月之前,杭州还成功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因此,与会期间,记者采访了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文化中心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想,简单聊了聊过去20多年来西溪湿地的保护历程。

上世纪90年代,西溪湿地曾面临着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的威胁,为扭转这一局面,整整22年后的2003年9月,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启动,共经历三期工程,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原则,通过污水整治、河道清理、植被复种等举措,集中恢复和重建湿地原生生态系统。从2005年4月30日,作为中国首座国家湿地公园,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开园,杭州市出台了首部特定的湿地公园条例,以立法形式强化保护力度。如今,面积约10.38平方公里的西溪湿地,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堂绿肺”“城市之肾”,以独特的生态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西溪之美。

“20年来我们走的这条最有价值的路,就是保护和利用双赢的道路。”刘想说,“以前的湿地保护大部分以保护区的形式,游客进不去,也参观不了。而我们在保护西溪湿地的前提下,又做好了合理利用的文章,游客可以进来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

2006年,时任国际湿地公约组织秘书长皮特·布里奇华特到杭州考察,他认为西溪湿地的保护模式不仅为全球其他湿地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更为21世纪全球城市湿地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模式。刘想透露,之后国际湿地公约组织以杭州为重要参照,出台了国际湿地城市认证的一系列指标。2009年,西溪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成为我国第一个以国家湿地公园名义加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刘想说:“这代表杭州对湿地的生态保护获得了国际组织的认可,也为日后杭州认证国际湿地城市提供了先决条件。”

2023年,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实行了20年,那么,未来20年该如何发展?刘想说:“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最主要的一个方向是用数字化赋能,让湿地生态得到更好的保护。”于是,在2024年3月31日,杭州西溪湿地智治中心上线试运行,这是全国首个中国国际重要湿地数字化项目试点,利用数字孪生、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整合分析,能够实现湿地资源动态监管、生态风险预警和修复效果评估的数字化闭环管理。

刘想介绍,在建设智治中心时,研究团队搜集了1983年到2023年之间大西溪范围约60平方公里的卫星遥感图,观察这40年西溪湿地对城市生态的作用,为日后制定管理举措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理论基础。他举了个例子,从古荡到未来科技城,其他地区都是城市森林,“只有西溪还是绿油油的一片,这就是西溪对杭州生态名片的作用。”

对于西溪智治中心的具体作用,刘想还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如果把西溪湿地比作人,我们可以大概看出他的身高和体重,但血压、血糖等其他具体指标不得而知,而智治中心就能帮助研究团队看到西溪湿地的“血压”“血糖”等指标,并建立数字信息库,进行全方位“体检”,如果出现问题可以“对症下药”,使得西溪湿地的保护更加科学。通过大数据分析,研究团队还纠正、完善了一些以前不够准确的决策和措施,“向全球的湿地保护行业提供一个数字化的解决方案,为提高中国在全球湿地的话语权方面做一些探索。”

如今的西溪湿地,四时之景不同,春花、夏荷、秋柿、冬雪都独具特色;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总体水质从V类提升至Ⅲ类;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截至去年底,维管束植物从221种增至971种,鸟类从69种增至224种,昆虫从476种增至918种,每年共接待游客550万人次。

20多年来,西溪湿地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走过了一条从综合保护与生态修复,到立法保障与科学监测,再到数字化智慧管理,实现了从“鱼塘变绿肺”的生态修复到“湿地赋能城市”的绿色发展,最终达成生态价值有效转化,为城市湿地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宝贵的“西溪经验”

来源:杭州网、杭州通客户端 作者:首席记者 王振恺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