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遗产为桥 叩开世界文明对话之门——熊澄宇解码文明对话的“杭州模式”

2025-10-20 09:33:09

参加“良渚论坛”,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做主旨发言,以杭州为例,展示文明互鉴的中国方案;参观杭州文博会,与年轻的设计师们畅谈文化的创新与出海……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熊澄宇教授的杭州行程排得满满当当。他坦言,虽已数不清是第几次来到杭州,但每一次,这座城市的文化实践都带给他新的惊喜,也为他把脉与建言杭州,留下更多落笔之处。

作为欧洲科学、艺术与人文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文化发展与传播研究院院长,熊澄宇因其独到的文化研究成果享誉国际学界。然而,很多人并不知晓,他还有一重已延续十余年的身份——杭州市文化顾问。

在此次研讨会上,他发布了《以文化遗产推动文明对话的杭州实践》研究报告,以其对杭州多年的关注与研究,系统梳理了杭州官方对话、民间交流、遗产活化与国际传播四维路径,并首次从中提炼出可供全球借鉴的文明对话的“杭州模式”。

昨天,熊澄宇教授接受了记者专访——

何以杭州?

从文明对话的“敏感词”到国际样本

访谈伊始,熊澄宇教授首先为我们厘清了一个关键背景:文明对话,如何从一种理念,变成全球共识。

“去年之前,‘文明对话’在国际场合某种程度上还是一个‘敏感词’。”熊澄宇开门见山。转折点发生在2024年,在中国提议下,联合国通过将每年6月10日设置为“文明对话国际日”的决议。“大会通过之后,这个词就变成了一个中性的、大家可以使用的公共概念。”他说,“这标志着,面对纷争与对抗,国际社会在一点上达成了高度共识:‘对话’是更优的文明选择。”

这一共识背后,是中国对文明互鉴的长期倡导。“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2014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这样阐释文明的意涵。“这被业界学界视为一份‘文明宣言’;到2023年,习近平主席又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这一切的核心,都指向‘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熊澄宇说。

理念需要落地。为此,熊澄宇身体力行,策划多场高端文明对话。他谈起今年6月在北京和雅典举办的“从帕特农神庙到圆明园”古都文明对话交流活动,“这两个辉煌的文明都曾遭受过侵犯,我们选择这个话题,是希望重现文明当年的辉煌,并与现代生活接轨。”在他眼中,文化遗产承载着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情感,是跨越地缘隔阂、开启对话最天然的桥梁。

当理论研究需要在中国寻找一个实践范本时,熊澄宇教授很快就锚定了杭州。这不仅是一份学术选择,更包含着一份深厚的情谊。“作为杭州市文化顾问,这十几年来,我围绕杭州做的课题就有十多个。”他笑着说。这份长期的观察,让他对杭州的禀赋与气质有了深刻理解。

“杭州的文化治理走在前列。”熊澄宇说,浙江20年来持续推进文化建设“八项工程”,构建了良好的文化生态,为浙江全域尤其是杭州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对外交流提供了坚实政策基础。而2024年《杭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的发布,更标志着杭州进入了“以文化遗产引领城市文化国际化”的战略转型期。

“当然,杭州的‘家底’也足够厚实。”他如数家珍:杭州拥有西湖文化景观、大运河(杭州段)、良渚古城遗址三处世界文化遗产,以及篆刻艺术、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古琴艺术、中国二十四节气和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还特别提到了此次学术研讨会上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它将散落在全球200多家博物馆和机构的中国绘画汇集于杭州整理出版,这是一项巨大的文化遗产工程。”

更关键的是,杭州的遗产保护始终“接地气”。“无论是西湖、大运河、良渚,还是各类非遗,它们都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这正是文明对话最坚实的土壤。”熊澄宇说。

何以破题?

解码杭州实践的“核心路径”

当前,杭州正全力打造“国际文化创意中心”与“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 在这一目标的引领下,熊澄宇教授将杭州的实践梳理成一个立体而生动的图谱。

在机制方面,“良渚论坛”已经搭建了国家层面的平台,吸引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旅游组织及多国专家,让杭州站上全球文明对话的中央舞台。

“杭州的民间交流做得很好。”这也是熊澄宇印象深刻的一点。比如西泠印社的海外学堂,让外国朋友亲手刻印,感受汉字艺术;再比如杭州国际传播中心牵头发起的“10人10国”项目,让国际青年与杭州家庭结对,在共同生活中实现“共享生活、共情文化”。

杭州还有很多文化遗产活化的创新举措——在参观完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后,熊澄宇对这里的数字化体验赞不绝口:“游客可以带着VR设备,穿越到五千年前的古城。数字技术不是给文化遗产穿上炫目的外衣,而是为它装上能飞向未来的翅膀,实现了‘跨时空的对话’。”

而在国际传播中,他认为杭州已展现出“分层传播”的智慧:“它既有面向学术界的深度研究,也有邀请海外网红制作的短视频。杭州文投的‘新杭线’更是带着本土文创品牌直接登陆国际展会,让文化在贸易中自然而然地流动起来。”

经过大量调研,熊澄宇教授为杭州实践总结出了可供复制、可推广的“杭州模式”。

“首先在治理机制上,杭州形成了‘整体保护的政策驱动与多元主体协同’的格局。”他分析,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学界提供智力支撑,企业则通过市场运作,将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走向国际的文化产品与服务。

“其次在对话逻辑上,杭州成功实现了‘地方特色与人类共同价值的连接’。”他举例说,“西湖不仅是一个景观,更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形态。我们将这种地方文化提炼出来,嵌入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等人类共同价值。”熊澄宇补充道。

“此外,杭州实现了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互动的升级。”他以“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为例,生动地比喻:“这套大系从全世界的博物馆来,整理成册后,又作为文化礼物被送回全世界的博物馆去。这就是一种高水平的、双向的活态传承和文明对话。”

基于这些实践,熊澄宇提炼出“杭州模式”的核心:差异化治理与多维度路径。“对物质遗产,强调原真保护与功能活化;对非遗,则通过‘技艺传承+产业创新’实现活态传播。”他解释道,“这一切,最终构建出一个空间、实践与符号相结合的立体对话网络。”

何以致远?

从杭州经验到文明互鉴的“中国方案”

谈及未来,这位杭州的老朋友、资深的文化顾问目光笃定,给出了更具战略性的建议。

在熊澄宇看来,杭州以文化遗产推动文明对话的实践,已然构建起一套“资源禀赋—实践路径—模式提炼—升级推广”的完整体系,为全球历史文化名城探索文明互鉴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鲜活样本。

基于这一体系,他提出,文化符号矩阵构建是提升杭州文化国际辨识度的核心抓手,需系统梳理良渚玉琮、西湖十景、大运河码头等物质遗产符号,以及篆刻、古琴、杭罗纹样等非遗元素,形成统一的视觉识别系统,应用于城市导视、文创产品与国际宣传中。

人才培养是另一关键。他强调要培养既懂文化遗产专业知识,又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熟悉新媒体传播规律的复合型人才,为文明对话提供持续智力支持。

在海外传播方面,他建议杭州在现有海外文创产业交流中心的基础上,继续拓展实体支点,并深化与世界遗产地的网络化合作:“在信息化时代,我们完全可以借助网络空间,更高效、更广泛地拓展对话。”

展望更远未来,熊澄宇认为杭州需要提升IP影响力,推动“杭州模式”走向世界。此次文博会上集中亮相的中国文化“新三样”——网文、网剧、网游,让他看到了新的可能。“我们需要将传统的文化遗产IP,通过这些富有活力的新形态,输送到更广阔的世界空间进行对话。杭州在这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土壤。”熊澄宇的观察带着独特的纵深感:“杭州的下一步,其实早有伏笔。”

在良渚五千年的文明地基上,一场关于未来人类如何共处的对话,正借由杭州的实践,发出清晰而动人的中国声音。作为耐心的译介者与坚定的筑桥人,熊澄宇寄语杭州——

以文化为桥梁参与全球对话,以遗产为媒介讲好中国故事,不断在全球城市竞争中构建具有独特辨识度的文化影响力,为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文明互鉴”提供路径示范,更为全球历史文化名城贡献“以文化遗产推动文明对话”的中国方案。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黄冉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