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如何答好“创新三问”?
创新之光是一座城市拔节生长的内在韵律,是驱动未来破浪前行的核心引擎。于杭州而言,这束光芒已化为可见的脉络:国家重点实验室如棋盘布局,人工智能新锐企业蓬勃生长,全球科技集群排名持续跃升……勾勒出一座创新之城的昂扬姿态。
光耀之下,必有需要精耕的沃土。昨日,由市委办公厅主办的2025年杭州市“公述民评”面对面电视问政活动围绕“打造创新活力之城”展开深入探讨,将人才引育、成果转化、生态营造这三个环环相扣的命题,置于民评的放大镜下,邀请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观察员、基层代表等与问政嘉宾面对面交流,寻求破解之道,为杭州新质生产力的勃发注入更强动能。
人才“引育用”如何滴灌?
让政策既讲“精度”又有“温度”
人才是创新生态的源头活水。近年来,杭州构建起强大的战略科技力量矩阵,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强度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稳居全国前列,如同为引凤来栖筑就了坚实的“梧桐林”,然而,“林中凤鸟”的构成与需求正悄然变化。
“我们团队能力很强,技术扎实,但多数并非‘双一流’高校毕业,希望在人才补贴和认定上能得到更多关注。”现场短片将镜头对准了AI初创企业的现实困境,企业代表的心声折射出现行人才评价标准在某些层面存在的“标签化”倾向。更深层次的隐忧在于,杭州在人工智能通用型人才储备充足的情况下,对顶尖大模型人才的吸引力仍与其他城市存在差距。
面对提问,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回应:“今年我们将对那些处于科技创新前沿的、有望突破底层技术的、青年人才密集的新兴科技企业,开展人才的自主认定,把自主权下放给企业,让市场真正能够成为人才评价的主体,助力企业能够引进更多的高精尖人才,让更多的人才能够留在杭州。”
为了促进“青苹果”向“金苹果”转化,市人力社保局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杭州将更重“育人”,着力推动产教融合。一方面,将深化大学生见习实训计划,探索研究生提前进入企业培养,实现人才“双向选择”;另一方面,推动成立技能人才培养与评价产业联盟,联动政府、高校、企业,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营造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要做好‘梧桐树’,引得‘金凤凰’,同时还要发现并孵好‘凤凰蛋’。”现场评论专家方益波点评道。他认为,唯有构建起层次分明、结构合理、活力迸发的人才体系,才能让人才的“活水”滋养创新的“雨林”。
成果“转化链”如何无缝衔接?
为“实验室”到“生产线”架桥铺路
如今,杭州的科技创新“家底”日益丰厚:全国重点实验室数量攀升,中试平台入选国家级名单,国家科学技术奖捷报频传……但如何让这些沉淀在实验室、论文里的“金种子”,在产业的沃土中开花结果?
具象的挑战来自前沿技术的市场推广——坐落于西湖区云栖小镇的智元研究院,其智慧助力助行事业部负责人任敬伟带来了“从1到N”的烦恼:“我们的外骨骼产品在走向社区和家庭时,迫切需要政府层面帮助对接应用场景,也需要社会公众的认知和认可,这个推广过程让我们压力很大。”此外,在余杭区这片低空经济的试验田里,企业虽如雨后春笋般聚集,却也感到“飞的动力不足”——低空产业的应用场景在丰富性和开放性上远不及地面物流,限制了技术迭代和商业模式的成熟。
为此,西湖区有关负责人现场提出破题路径:“我们将通过搭建线上线下平台为企业‘做红娘’,并且主动开放公共服务场景,设立区街两级场景创新服务中心,建立长效机制,全程陪跑创新产品推广。”而余杭区负责人则表示,已出台专项政策提供研发、飞行等补助,并通过发布“机会清单”主动开放政府场景,“我们正全力打造‘中国飞谷’平台与试飞场,并优化空域申报服务,以丰富场景、降低成本,推动低空经济‘飞起来’。”
科技成果转化,并非简单的“推”与“接”,而是一个需要精心培育的生态系统。“我认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需三管齐下:方式上,构建开源生态与共性技术平台;场景上,搭建面向未来产业的科技服务平台;机制上,强化新型研发机构与人才队伍建设。”浙江工业大学中国企业研究院教授王黎萤说。
生态“阳光雨露”如何普惠滋润?
在每一个服务细节里滋养创新花开
“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这句承诺,是杭州优越创新创业生态的生动写照。从梯度培育企业体系到现象级企业的涌现,都印证了这片土壤的肥沃。可是,当创新的“幼苗”破土而出,它们对“阳光雨露”的感知却并非总是均匀和及时。
小微企业的生存压力在问题短片中被呈现:“我们急需快速度过初创期,希望房租减免、研发补助等资金能更快到位,减少前期垫付压力。”迪视医疗的代表则带来了创新医疗器械面临的“准入困境”:“我们的眼科手术机器人技术领先,却因没有对应的收费项目而无法在临床普及。虽然政策文件鼓励创新药械,但缺乏具体的申请细则和流程,限制了我们的发展。”
面对小微企业的资金压力,企业所在区的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表示:“未来将通过政、银、企三方的联动,让企业少跑腿、银行敢贷款、政府兜好底,真正助力企业快速成长。”针对迪视医疗反映的政策“温差”,上城区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正着力提升服务科技企业的能力,通过要求自身‘懂技术、懂政策、懂需求’,来全方位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精准陪跑,同时也欢迎更多科技企业落地发展。”
从解决小微企业的“燃眉之急”,到打通创新药械的“准入壁垒”,再到整合纷繁复杂的政策信息,每一步都是在为创新生态“施肥增沃”。“优化创新生态需强化数字治理破解数据孤岛,完善风投体系与政府基金考核机制。”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教授钱水土认为,只有当每一棵创新的“幼苗”都能便捷地吸收到所需的“阳光雨露”,杭州的创新森林才能真正实现“万物生长”。
“问政于民”方知施政得失,“问需于民”方明服务方向,“问计于民”方得创新源泉,“问效于民”方见工作实绩。活动现场以“创新三问”对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深入交流讨论,在这里大家逐步形成如何打造创新活力之城的共识,通过以一件事推动一类事的解决,进一步破解打造创新活力之城中存在的堵点、难点。而前期,通过“1+7+N”民意互动平台广泛收集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使“公述民评”面对面电视问政不仅是一座城市与它的主人之间最坦诚的对话,更是智慧的汇聚场、行动的出发地。“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市委、市政府开门问政,完善科学依法民主决策机制,时时刻刻事事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站在一起,让群众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评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