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如何加速“变现”?杭州放出这两“大招”

2025-10-29 15:02:18

日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GII)中,杭州创新集群以第13位的排名创下历史新高,较去年再进一位。

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藏着杭州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的深层逻辑——通过打通转化链路、疏通服务堵点,让实验室里的创新想法真正长成产业赛道上的“参天大树”。

跨越“死亡之谷”:打通技术转化的“前后两公里”

过去,科研成果向产业化跨越时,常因资金断裂、中试失败、审批卡壳折戟沉沙,这道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断裂带,被学界称为“死亡之谷”。而杭州的破局之道,正是瞄准“最初一公里”的技术验证与“最后一公里”的中试转化。

中试,一端连着“书架”,一端连着“货架”。今年年初,杭州市出台《杭州市中试基地管理办法》政策,与《杭州市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工作指引(试行)》形成合力,为科技成果转化注入“强心剂”。政策之下,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产品评测、质量认证、场景验证、行业应用等关键环节被打通。“中试研发在基地、检测评定在中心、测试训练在场景”的技术转化链路日益成熟。

走进位于西湖区云栖小镇的人形机器人中试基地,放眼望去,尽是一派忙碌景象:测试区工作人员专注调试人形机器人参数,训练区的机器狗灵活完成跑跳、爬坡等动作。作为华东地区首个人形机器人中试基地,这里不仅为宇树科技、云深处等企业提供支撑,更吸引40余家产业链企业落户,预计2027年拉动超100亿元产值,成为机器人产业的“新引擎”。

如今,这样的场景已在杭州全域铺开。围绕智能物联、生物医药等五大产业生态圈,杭州已建成36家概念验证中心,推动超300个项目转化、获投融资超50亿元;28家中试平台累计完成856个中试验证项目,552个实现产品化,投融资超70亿元——“前后两公里”的贯通,让更多“脑子想的”变成了“手里用的”。

疏通转化堵点:培养一批“最懂技术的经纪人”

前沿技术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还需要“科技中介”来“牵线搭桥”。今年5月,杭州启动“双十平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助跑计划”,组建起一支由“科技工兵+科技红娘+科技店小二”构成的助跑服务队,而“技术经纪人”正是其中的核心力量。

“要找到标准化、模块化、专业化、定制化的模型,才能帮助科学家少走弯路,让科技成果更好转化。”在杭州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理事长张龙提出的“技术经纪人”模式,如今已成为标配——由科学家团队明确应用场景与商业模式;职业经理人补齐财务、法务短板;专业金融机构把控融资节奏与知识产权转化等专业服务,全周期的市场化资源支持,让硬科技转化不再“单打独斗”。

不久前,在杭州市2025年初级技术经纪人培训班上,500名来自政府、高校、企业的学员,用4天时间吃透政策解读、实务操作、案例分析等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知识。这项培训从2017年实施以来,已培育持证技术经纪人超2500名、成果转化员超4000名、创新协作员近200名。

“这些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摆渡人’,成为高校与企业对接的关键纽带——从需求对接、合同谈判、技术落地到产品量产,他们全程跟踪服务。”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工作人员表示。

如今,借助“智者”大模型,1100余个优质项目与近万家企业精准匹配;而线下,通过活动对接,北航杭研院高导热绝缘复合材料、浙江理工大学AI青光眼眼压管理系统等160余项成果顺利落地。

当更多技术的种子“落地生根”,杭州便不只是成果发表的“创新之城”,更成为全球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重要枢纽。

来源:杭州网、杭州通客户端 作者:通讯员 陈林枝 胡珂 记者 高瑞怡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