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改革创新者胜——杭州“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道之四

2025-11-03 08:46:06

王璟 制图

岁月不居,“十四五”即将落子收官。初心不变,改革到底。

“十五五”大幕将启,回望“十四五”,杭州步履铿锵,答卷灿然。

五年来,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五年来,杭州着力打造新型智慧城市和宜居城市,让城市更智慧、让人民更幸福,让全面深化改革伴随着这座城市的脉动,深入每个角落、影响每个家庭、惠及每个市民。

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谋改革,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杭州,在这一轮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中屹立潮头。

创新和提质:以数字赋能重构城市发展新优势

数字赋能发展,数字加速变革。这五年,人们的生产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潜力不断释放。

没有轰鸣与扬尘,只有机械臂低吟、无人机轻嗡,30余种建筑机器人协同作业……10月20日,由浙建集团浙江三建承建的白马湖实验室总部基地项目工地成了浙江省智能建造现场观摩会的“超级秀场”,机器人“组团”盖楼成为全场焦点,展示“未来工地”新图景。“机器人盖楼不是噱头,而是撬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支点。”正如浙建集团相关负责人所说的,这只是杭州从“制造”到“智造”,传统铸造行业转型突围之路的一个缩影。

今年的云栖大会上,“前沿应用”馆成为最具人气的展区之一。与“计算”“人工智能+”等专业展馆不同,这里陈列的不是代码与算力图表,而是一个个会打拳、会搬运、会攀爬的机器人。它们不再只存在于科幻片中,而是“碳基生命与硅基智能共生”的具象呈现。

事实上,杭州始终将数字经济作为强市之基,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起“创新引领、业态丰富、能级跃升”的数字经济生态,让“数字杭州”的金名片越擦越亮。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互促共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体两翼。

作为文化贸易出海的前沿阵地,2024年,高新区(滨江)网文、网剧、网游文化“新三样”出口额突破12亿美元。企业更是在融合创新方面硕果满枝,比如,网易自研的Messiah、Neox等引擎,成功在手机上实现主机或PC端才有的渲染效果;网易伏羲多款AI新品亮相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今年上半年,该区紧扣“文化+科技”繁荣人文经济,推动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全区文化产业营收增长14.2%。

新质生产力依托新科技,落脚新产业,关键是人才。

杭州云栖小镇,这片集聚了200余家空天信息生态链企业的土地,过去五年吸引了超过2万名创新人才,共同见证小镇实现“二次飞天”的华丽蜕变。从一朵“云”到满天“星”,这场持续了十余年的“飞天史诗”背后,依托的是源源不断扎根生长的高层次人才。

这背后,离不开杭州多年来坚定不移大兴科技、大抓创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杭州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一体推进教科人一体化改革、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两篇大文章”。

这背后,离不开杭州持续推动“1+2+33+7+N”科创平台矩阵扩容提能,如今更是把“296X”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特色现代化产业集群的“四梁八柱”,不断推动科创成果从“实验室”快速走向“生产线”,使之成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

杭州迈入新一轮制造业跃升的新征程,路线清晰,步履铿锵。

回望零跑的成长轨迹,众多关键节点都印有深刻的杭州印记。“零跑总部在杭州,政府一直很支持。”这句简单的话背后,是杭州以数字化改革驱动服务型政府建设、打造“无事不扰、有求必应”营商环境的生动体现。

近年来,杭州给予创新型企业的,除了关键时刻的“输血”,更在于一种“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的战略定力和耐心。面对零跑选择全域自研而非“买买买”的“慢路径”,杭州没有催促、干预,而是选择了默默守护。这种定力在近年来杭州推出的“3个15%”政策中得到了彰显:市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15%以上、市本级每年新增财力15%以上用于科技投入、现有产业政策资金15%集中投向新质生产力。

这份包容与支持,为零跑选择那条最艰难也最彻底的路——全域自研,提供了宝贵的底气。从零跑迈出造车第一步开始,朱江明就认定,“只有技术自研才能掌握未来”。这意味着,从芯片、算法到感知系统,从智能驾驶到智能座舱,所有核心技术都要自己来做。这在当时的行业里,几乎是一个孤勇者的选择。

而杭州,恰好为这份勇气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朱江明对此深有体会:“杭州在信息化产业的每一个阶段都发展得很好,从东方通信、摩托罗拉到恒生电子、信雅达,涌现了一批代表性企业,还有安防领域的海康威视、大华,互联网领域的阿里巴巴、网易等。今年以来,在备受关注的人工智能领域,杭州同样走在全国前沿。”

坚实的产业基础、完善的供应链,加上鼓励创新、重视创业的传统杭商精神,吸引了无数追梦人来到杭州。“这座城市有充足的人才储备,对企业发展帮助很大,新能源汽车涉及的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技术都能在杭州找到人才支撑。”朱江明的体会,道出了杭州人才强市战略的显著成效。

去年,杭州累计新引进35周岁以下大学生突破40万人,新增大学生创业企业超万家,人才净流入率持续领跑全国同类城市。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引进35周岁以下大学生17.7万名。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高校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为零跑这样的创新企业提供了人才活水。零跑总部所在的滨江区,7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更聚集着74家上市公司,平均不到一平方公里就有一家。这样的密度背后,是城市吸引力与产业深度融合的生动写照。

正是在这片沃土之上,零跑沉下心,用六年时间打磨全域自研的核心成果,并在2021年9月的新品发布会上宣布——让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首次实现了包括芯片、算法、感知等智能驾驶核心技术的全域自研和全面国产化。

有了硬核的技术实力作为底气,零跑也开始思考如何将技术转化为用户真正需要的产品。朱江明常把零跑比作“汽车界的优衣库”,强调“对消费者来说,物超所值才会买单”。这种对“品价比”的极致追求,与杭州这座城市的特质形成了奇妙的呼应。

在朱江明眼中,在杭州创业生活,时常能感受到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感,在自然中办公,在风景中成功。

这种将高效工作与诗意生活融合的城市哲学,恰恰应和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考察杭州时为“天堂”注入的新内涵:“过去是‘风景天堂’‘西湖天堂’,下一步是‘硅谷天堂’‘高科技天堂’。”如今的杭州,正坚定践行这一嘱托,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让创新真正沉淀为杭州的产业特质、城市气质。

厚积薄发、聚势而强。在创新沃土的滋养下,零跑也通过十年马拉松,迎来收获的季节。从2024年开始,零跑进入爆发期,全球交付近30万台,实现翻倍增长;今年上半年,实现半年度净利润转正,成为中国造车新势力中第二家实现半年度盈利的企业。截至今年9月,公司累计交付量超100万台,位居新势力第一梯队。

“在千军万马的奔赴中,他狂飙千里,凭数字魔杖驶进绿色大道。从一个人的出发,到一群人的汇聚,脚步回响,辽阔悠远。”2021年“风云浙商”组委会写给朱江明的颁奖词,既是对他个人创业历程的赞誉,也是对杭州这片创新热土的最佳诠释。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十年风雪散去,创新之树成林。朱江明与零跑的故事仍在继续,杭州奔向“高科技天堂”的脚步也从未停歇。在变与不变的历史洪流中,唯有创新,历久弥新。在这片融合了山水灵气与创新活力的土地上,更多像零跑这样的企业正在拔节生长,共同编织着属于这座城市的、更为辽阔的未来。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首席记者 郑晖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