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画“绿色蓝图”——杭州“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道之六

制图 王璟
9月22日至26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杭州召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B)秘书长安东尼奥·阿布雷乌不仅盛赞了杭州的办会质量,更肯定了在生态保护方面的“杭州经验”,他表示,在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上,中国一直都是联合国的榜样。
作为大会的考察地,天目山让来自全球的与会代表们看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中国落地的场景,亦成为杭州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之路的最佳注脚。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回望这五年,杭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纵深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绿色低碳转型,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新图景。
环境向好
蓝天碧水的“杭州底色”
五年来,杭州始终把良好的自然生态本底,作为最宝贵的财富,持续加以保护。
2024年市区PM2.5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3.2%;市控以上地表水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功能区达标率和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续4年保持100%……数据显示,“十四五”时期,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改善,主要指标总体完成情况良好。
水是城市的灵魂与命脉,优质水环境更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杭州,一直以久久为功的韧劲深耕水环境治理,用不懈努力擦亮了“宜居江南”的生态名片。
截至目前,杭州已完成1216个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和40个“污水零直排区”扩面升级,建设河湖生态缓冲带135公里;完成全市9个县级以上和43个“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排查整治,千岛湖、钱塘江、苕溪等3个水系水质保持Ⅰ-Ⅱ类;淳安县成为省级水生态建设示范试点县,千岛湖获评国家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西湖、富春江获评首批省级美丽河湖。
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环境治理举措,不断充实着杭州生态“成绩单”:成功入选全国首批25个碳达峰试点城市,省内仅杭州和湖州两地入选;连续18年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连续10年荣获美丽浙江考核优秀,连续9年荣获全省“五水共治”大禹鼎、近3年连续斩获金鼎;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3年实现得分和排名“双提升”,再创历史新高;累计建成国家级示范区8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3个、省级示范区实现全覆盖。
扎实的治理成效,也逐步转化为可感、可触、可及的“无废城市”具体场景。
在杭州亚运会举办期间,一只“加油鸭”火爆出圈,受到了运动员们的喜爱。这只来自余杭区百丈镇,由废弃的木雕碎料和笋壳废物转化而来的“加油鸭”,传递着杭州“无废亚运”的理念。
“无废亚运”是杭州“无废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五年来,全市无废建设成果显著:2022年4月,杭州入选“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2023年,杭州亚运会成为全球首个大型“无废赛事”,相关做法被生态环境部转发全国推广;2023年承办全国“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并作经验交流;2024年出台省级地方标准《大型赛事活动绿色低碳运营指南》;2025年进一步推出“无废马拉松”“无废演唱会”“无废交通枢纽”等系列成果;此外,2022年到2024年,杭州“无废指数”连续三年位列全省第一。
从“点赞蓝天”到“参与护水”,一种全民参与的美好氛围已然形成,市民不再是生态成果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与“守护者”。
在全市绿色志愿者的努力下,杭州绿色志愿服务生根开花,以绿色志愿服务总队和绿促会为基本架构,构建起纵向贯穿“市级—区县—镇街—村社”四级、横向覆盖各相关行业的绿色志愿者队伍,绿色志愿者“朋友圈”不断扩大,目前全市共有注册绿色志愿者2.4万余名。
生活向绿
共护共享的“杭州态度”
“杭州人民又要走花路上下班了!”每年四五月份,杭州的高架月季都会成为“顶流”,引得许多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表感叹:“当高架月季开放时,幸福变得具象化了!”
自2009年杭州首次将月季引入高架绿化试点,这一创新之举已坚持了17年。如今,这条“空中花廊”不仅美化了城市,更成为杭州“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亮丽名片。
从西湖的碧波映山、西溪的芦雪纷飞,到钱塘江畔的候鸟栖息、城郊山林的绿意绵延,生态之美不仅体现于数据的持续向好,更化作“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民生实景。
近五年,杭州新增城市绿地超万亩,口袋公园、社区绿道如珍珠般散落街巷。为实现“织密生态脉络、畅行绿色生活”的目标,杭州构建了覆盖全域的生态基础设施网络。目前,全市绿道总长约5100公里,主城区基本实现“5分钟可达绿道网”。绿道将公园景观与民俗体验相结合,实现“一步一景、一景一韵”。老旧小区间的“绿道毛细血管”不断打通,让“推门见绿、移步换景”成为日常。
据统计,目前全市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44%。通过建立“公共自行车+互联网共享单车”的绿色出行体系,推进公交、地铁、慢行“三网”融合互补,杭州的绿色出行分担率已达73.6%。
良好的生态也孕育出了丰富的物种。
2020年至2023年,杭州首次进行了全方位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共记录到物种16000余种。如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5.74%。在COP15发布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100+”典型案例中,杭州独占4席。杭州还发布了全国首个省会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与《杭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4-2035年)》。
五年来,为了守护生态底色,杭州陆续出台了《杭州市生态文明之都建设条例》《杭州市湿地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生动展现了生态保护的“杭州态度”。
城乡向新
绿富同兴的“杭州解法”
近日,“青年共创・乡村 Talk——激活青年力量,共创乡村未来”主题活动在千岛湖镇宕里至淳共富商街举行。乡村运营能手与创业青年齐聚一堂、畅所欲言,以头脑风暴碰撞思想火花,为淳安乡村振兴注入澎湃青春动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扎根乡村,用热血与实干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
多年来,淳安始终以“生态资源清单”为发展蓝图,构建多元产业共生体系,成为生态偏好型经济的鲜活样本。通过山水林田湖草全域修复、跨省流域共保,搭配“秀水卫士”智能监管与“绿色管家”全流程服务,牢牢筑牢生态根基,实现千岛湖出境水质常年保持Ⅰ类。在此基础上,当地以“腾笼换鸟”激活产业动能,创新“酒水+”业态延伸产业链条,构建“区域品牌+标准认证”体系提升产品附加值。目前,千岛湖已集聚各类水饮料企业80余家,2024年水饮产业销售额突破160亿元,游客接待量超1100万人次。
以水为核、生态为基、青年为翼,淳安成功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范本。
五年来,杭州在深耕美丽经济的实践中不断解锁“绿富同兴”的密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大功夫,不断赋能绿色发展,实现“生产美”。
以“全域美、持久美、内涵美”为导向,杭州的美丽乡村正实现颜值与气质的同步提升,勾画了一幅“城市繁华、乡村如画”的融合图景。截至2024年底,全市已建成132个“共富风貌驿·江南驿”,推出省级“共富风貌游线”18条,完成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30个,完成省级未来社区建设314个。通过深化“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杭州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和美乡村覆盖率达到50.1%。高颜值的乡村城镇吸引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带动着乡村共富。
“绿水青山”的“变现”路径越拓越宽。通过以绿色转型为导向,深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特色民宿等生态友好型产业,杭州构建起“生态赋能产业、产业反哺生态”的良性循环格局,积极推动传统林业与新业态融合,建成18个省级以上森林康养基地,林下经济年产值超300亿元。2024年,林业行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大关,连续11年领跑全省,让生态价值在百姓口袋里“落地生根”。
一幅幅城乡共富、安居乐业的幸福图景,正成为绿水青山之中最秀美的诗行,自然与发展共生的最佳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