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土生金 “抱团”奔“富”——杭州乡村片区组团发展的实践探索

余杭禹上稻乡 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初冬的乡野蛰伏着满满的期待。
近日,在杭州市乡村片区组团发展资源对接座谈会现场,五个片区组团代表轮番上台,展示资源禀赋与发展愿景;八支运营团队分享实战案例,传递市场智慧与创新理念。资源与智慧在此刻碰撞交融,勾勒出乡村振兴的崭新图景。
座谈会标志着杭州乡村片区组团发展迈入了深化实践的新阶段。今年5月,《杭州市推进乡村片区组团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正式出台;10月,首批50个片区组团“任务清单”下发。此次座谈会的目的,正是要为片区组团发展和运营团队搭建精准对接的桥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优质的资源找到最佳的归宿,加快推进美丽乡村、美丽经济和美好生活的有机整合。
一场静水流深的乡村变革正重塑杭州的发展版图——从“单点盆景”向“全域风景”跃升,从“单打独斗”到“握指成拳”,杭州乡村正以片区组团之笔,蘸乡村运营之墨,在之江大地上绘就一幅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的共富新图景。
从“单打独斗”到“发展共同体”
余杭区“禹上稻乡”的万亩稻田里,稻浪翻滚的不仅是丰收的希望,更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以永安村为核心,联合周边8个行政村组成片区组团,统一规划、统一运营,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转变。
“我们不是简单地把几个村绑在一起,而是要通过资源整合,实现‘1+1>2’的效果。”杭州禹上稻乡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永安村职业经理人刘松是“禹上稻乡”片区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过去,“禹上稻乡”的9个村在发展中受到地域、资金、技术等因素限制,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组团发展打破了各村的“一亩三分地”思维。“我们在规划阶段就充分考虑市场需求,9个村根据自身优势明确分工,打造了‘稻乡综合体’‘稻上学堂’等特色项目,让稻田除了生产粮食,还衍生出教育、旅游、文化等多重价值。此外,由于9个村组团后形成了更大的发展平台和更广阔的空间,不少农创客、大学生等也纷纷加入‘禹上稻乡’的建设。”
杭州对乡村片区组团的探索,植根于“千万工程”二十余年的深厚积淀。从最初的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到如今的乡村运营、实现共同富裕,发展阶段在升级,方法论也在不断创新。
“片区组团的根本目的,是要破解乡村发展中的‘孤岛效应’。”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杭州市乡村振兴局)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乡村振兴建设处)负责人解释:“通过规划共绘、产业共兴、运营共推,让分散的资源聚沙成塔,让弱小的村庄‘握指成拳’,构建起一个资源共享、产业互促的发展共同体,最终实现强村带弱村、先富带后富、区域协调发展,有效缩小‘三大差距’。”
在“禹上稻乡”打破村界、重塑产业的同时,杭州的乡村片区组团发展正从个别试点走向全域推广,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生动景象。
桐庐县江南古村落片区将荻浦、深澳、徐畈等5个古村落串珠成链,依托庞大的古建筑群、独特的水系资源和浓郁的民俗风情,打造以“古村、古居、古桥、古水、古姓、古文化”等“六古”为特色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村落综合体。
建德市千鹤红片区涉及梅城镇和杨村桥镇两个乡镇,以千鹤红色基因为内核,聚力发展低空观光、农耕研学等新业态,构建“一核耀六星”联动格局,着力打造全省首个以巾帼红韵为魂、三产融合为基的片区组团发展样板。
“我们要打破‘千村一面’的困局,让每个片区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杭州市乡村振兴局)相关人员介绍。根据《实施意见》,杭州计划到2027年累计建成100个重点村片区组团,辐射带动1000个以上行政村联动发展、协调发展、共享发展,并形成“1+4+X”的片区组团发展推进机制,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引领作用的片区组团发展样板。目标在片区组团建成后,村均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增长20%以上;2027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左右。
从“建设乡村”到“运营乡村”
“乡村要发展,资源要盘活,关键在运营。”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杭州市乡村振兴局)相关人员表示:“运营前置是推进片区组团发展的核心,它不仅能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更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为乡村注入持久活力。”
钱塘区江东村的华丽蜕变,便是杭州乡村运营创新的生动注脚。这个曾经的传统农业村,通过“产村融合、农文创一体”的发展模式,成功实现了向共富示范村的转型。2024年游客量突破30万人次,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470.92万元,同比增长12.76%。
“目前我们的乡村运营模式已成功推广至新疆阿克苏、广州、温州等地!”在13日的座谈会上,江东村职业经理人叶翔鹤向大家分享团队的乡村运营经验——构建“艺术乡建+产业孵化+青年共创”三位一体的乡创空间,引入“闲梦江东”“钱塘小雅”等优质农文旅项目,打造“嘢好·会客空间”“在田野·Greens露营地”等新业态;实施“乡村青年共生计划”,盘活20余栋闲置农房,创新举办“稻田音乐节”等活动,吸引新农人“许多”等百万粉丝博主入驻,并引入“中国微短剧创意村”“蟹宝王国”等20余个优质青年创业项目;与腾讯SSV合作共建“共富AI·乡村经营智能体”,孵化9个“村里来了年轻人”视频号矩阵,单场直播销售额突破9万元……
放眼全市,杭州的乡村运营版图正在快速“扩张”。
在建德市航川村,劳立江团队整合民宿集群、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打造“家味航川”特色品牌,2024年引入社会资本1.7亿元,落地农耕、研学等业态10个,52户农户返乡开办民宿,月均增收3.5万余元;在临平区新宇村,方泳团队以“千亩荷塘”为基础,引入网红“村咖”、乡村研学、路亚垂钓等新业态,并搭建“红领直播间”等平台,孵化返乡青年和村民主播,全方位推动强村富民……这些专业运营团队的出现,为杭州乡村发展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模式。
“前期我们已对全市的乡村运营资源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本次座谈会就是要当好‘红娘’,为乡村资源与运营团队搭建精准对接的桥梁。”杭州市乡村振兴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目前正总结提炼全市乡村运营的经验做法和典型案例,计划以社会团体标准形式发布全市乡村运营导则,拟定乡村运营评价体系,为乡村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从“区域探索”到“全域共富”
从试点的“星星之火”到全域推进的“燎原之势”,一股蓬勃的发展动能正在向杭州西部区、县(市)加速汇聚。
在首批50个片区组团中,西部区、县(市)占据35个。杭州努力推动资金、政策、人才等要素向西部倾斜,展现出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决心和力度。
一幅后发赶超的奋进图景正徐徐展开——淳安县红旅生态共富片区依托红色文化和生态农业两大资源优势,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引擎,打造淳西南“红绿融合”共富样板地;临安区“花田板桥”共富片区围绕红色资源、非遗和特色产业,打造集水果采摘、文化体验、亲子娱乐、农业研学于一体的城郊农文旅深度融合示范地……
沃野之上,新程已启。杭州以片区组团打破发展壁垒,以专业运营激活乡村动能,以全域共富描绘时代愿景——从“点上探索”到“面上开花”,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现代化图景正在之江大地上全面铺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独特的“杭州实践”。
记者手记:
从“一村富”到“村村富”的“杭州解法”
当乡村发展步入新阶段,如何突破“一村富”的局限,实现“村村富”的升级?杭州的创新实践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以片区组团打破资源壁垒,用运营前置激活乡村动能。
“杭州的片区组团发展绝非简单的村庄‘物理聚合’,而是基于系统性思维构建的‘化学反应’体系。”浙江农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乡村共富学院副院长季宗富如是说。
在季宗富看来,杭州的探索充分证明,乡村片区组团发展的关键在于打破“就乡村论乡村”的思维定式,以系统思维统筹全域资源,以运营前置激活市场活力,以政府牵头破解发展瓶颈。“这种模式不仅实现了乡村发展从‘点上开花’到‘面上成景’的跨越,更构建了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新格局。”季宗富进一步阐释。
从钱塘区江东村的农房活化,到桐庐县古村落的文脉新生,再到淳安县片区的后发赶超……每个案例都在用事实印证着“杭州解法”的可行性。
当年轻人带着新理念返乡创业,当数字技术深度赋能乡村产业,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更加均衡、更有活力的发展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