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提质 杭州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创新高地
人工智能,浪潮迭起。在这场关乎未来的竞速中,杭州拔节起势、蓄力奔跑——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实现营收规模3179亿元,同比增长25.9%,占全省比重提升至64.3%;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1.8%,士兰微、玳能科技、海康机器智能等一批龙头企业增势喜人;得益于一批新锐企业的快速发展,全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5.8%。
透过数据我们看到,从通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专项产业规划和支持政策密集出台,到延续至今的杭州“六小龙”热潮,再到杭州各区县加大人工智能企业引育力度,积极构建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发展格局,“十四五”期间,杭州的人工智能产业走出了一条稳健上升的发展曲线。
当前,围绕打造人工智能创新高地这个战略目标,杭州正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加快培育有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努力营造一流的人工智能发展环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企业
智能体工厂到底有多“聪明”
自然语言交互、图像识别、预测分析……如今,人工智能如同一位无所不在的数字助手,扎根在各个工厂车间深处。
近日,记者来到杭州市滨江区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业AI实验室,Industrial AI事业群产品经理林想正和团队围在屏幕前,专注地调试参数。旁边白板上贴着几张工艺流程图,标注着客户生产线的实际需求与运行痛点。
“我们正通过TPT为客户‘量身打造’一套全新的智能控制方案。只需简单输入指令、上传数据,它就能给出一个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还会自动生成智能体并持续运行。”林想轻点鼠标,演示着TPT的核心功能。
这款基于中控技术自主研发的时序大模型构建的通用工业AI平台,有效打破了工业智能化的“技术门槛”。无需复杂的代码与算法,普通工程师即可通过自然语言轻松应对各类工业生产难题;依托MoE架构所实现的“导诊式”任务调度机制,能够更高效地处理不同规模、不同能力要求的工业问题,涵盖模拟、控制、预测、优化与评估等装置运行核心场景。
实验室里,TPT的算法还在迭代优化;千里之外的智能工厂里,各条产线已经依托这个“智能大脑”在高效运转。
今年,在TPT新版本发布仅一个多月后,湖北兴瑞硅材料有限公司便将其率先落地应用——氯碱装置上线了FAP系统(Fully Autonomous Plant),这是一套基于TPT与通用控制系统UCS(Universal Control System)原生融合的全自主运行工厂系统。
连日来,在兴瑞硅材料中央控制室中,UCS正在稳定运行。湖北兴瑞硅材料有限公司氯碱车间主任费信怀感慨道,“UCS替代了原先的欧美控制系统,它与TPT协同实现了闭环与数据驱动,实现了少报警、少操作、少波动的自主运行。更重要的是该系统安装采用就地式分线箱,节约线缆与施工成本超4000万元,降低建设成本60%,效能提升67%。”
“兴瑞硅材料的FAP系统已引发业界广泛关注,类似的工厂自主运行能力建设需求正从各方接踵而至。”在林想看来,这套融合“工业大脑”与“敏捷身体”的系统,正将传统工厂转变为一个会思考、能执行、自进化的智能实体。
流程工业关乎国家经济命脉,既是战略性基础产业,也是未来全球科技竞争的关键领域。
“十四五”以来,中控技术积极响应“人工智能+”行动,聚焦工业AI核心赛道,全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如今,中控技术已构建了国内最完整、完全自主可控的流程工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产品解决体系,彻底打破跨国企业长期垄断。
“过去几十年,流程工业的控制系统一直沿用欧美的技术架构,但是一面机柜控制能力有限,多个设备就得堆多面机柜,稳定却笨重。我们推出的UCS通用控制系统,彻底颠覆了这一传统:无论现场有多少个控制对象,都只需一面机柜。这背后靠的是高算力的算力矩阵——把庞大复杂的控制逻辑,装进了轻巧智能的‘工业大脑’里。”中控技术总裁助理吴斌用生动的对比,清晰勾勒出国产控制系统在架构先进性、部署灵活性等方面的优势。
实践证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靠的是在关键领域稳扎稳打、厚积薄发。2024年,中控技术在国内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市场占有率达40.4%,连续14年位居国内市场第一。今年前三季度,中控技术工业AI、机器人等高潜力创新业务均实现突破性增长。
“目前,TPT已为客户实现单装置年效益提升1%-3%、能耗降低1%-3%、人力资源投入减少30%-50%的显著成效。若3.7万多家流程工业企业全面应用,有望助力行业额外创造上万亿元增量利润。”吴斌底气十足地说,面向未来,中控技术将持续深化工业AI技术迭代,以“体系化能力+场景化落地”构建工业AI核心优势,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产业
抢占人工智能发展“智高点”
当AI成为旅游的“向导”、工厂的“大脑”、装备的“神经”,人们看到的不仅是新兴技术落地,更是一场生产力的深层变革。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引擎,杭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打开广阔空间,更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召开人工智能创新高地建设动员大会,对高质量推动杭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做出系统部署;将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列为万亿级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出台《杭州市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创新高地实施方案(2025年版)》以及若干政策举措……今年以来,杭州市集聚合力、集成政策,为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人工智能创新高地构筑强劲支撑。
掌握人工智能发展主动权,持续优化的创新生态至关重要。“目前,杭州拥有6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等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国家人工智能医疗应用中试基地已落地萧山。”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外,杭州还持续加大高端芯片、基础软件、模型算法、具身智能等领域技术攻关支持力度,涌现出大模型、人形机器人、20亿神经元类脑计算机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产业蓬勃、创新奔涌,其背后是基础要素的坚实支撑与系统赋能。模型技术方面,通义千问、DeepSeek两大基础模型创新能力稳居全球第一阵营;算力设施方面,杭州加快构建城市多元智算供给服务体系,预计到2025年底,全市智算规模将突破50EFLOPS。
为把牢用好人工智能这一核心变量、催生最大增量,杭州还不断在加速创新场景赋能、推动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最优产业生态方面做文章,引领支撑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和生产力整体跃升。
看变化,应用赋能成果加速涌现——杭州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场景应用示范,组织召开全市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服务大会等多场活动,累计挖掘发布人工智能场景需求、能力各300余项,推动落地了一批合作项目;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细分领域的创新应用,我市共有27个案例入选全省首批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典型案例,数量居全省首位。
看成效,特色空间建设稳中有进——杭州积极谋划承载人工智能战略任务和推动人工智能生态建设的空间载体,全市首批6家生态创新空间均已明确主攻方向。西湖区“中国云谷AI+园区”空间依托“魔搭社区(杭州)开发者中心”全力培育人工智能开源生态,重点发展具身智能、合成生物等产业新赛道,已落地人工智能企业近百家;萧山区图灵小镇信息港空间全力推动AI赋能智能制造和智慧医疗,已落地人工智能医疗应用中试基地和图灵中试创新发展试验基地,引育摩尔线程、国科微、微医等优质人工智能企业。
在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人工智能系副主任况琨看来,过去几年,杭州充分发挥“场景驱动、龙头引领、全域赋能”的发展特色,推动人工智能深度融入实体经济。面向未来,况琨建议,杭州应加快布局国家智算枢纽,强化人工智能与各学科的交叉融合,加大复合型领军人才培养力度,设立AI场景应用专项基金等,系统构建政策引导、人才支撑、资金保障协同发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生态。
“接下来,杭州将在‘296X’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加快培育建设人工智能、视觉智能、具身智能机器人及其他智能终端等产业集群,加速智能经济的集群式发展,夯实面向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发展的要素、技术、场景、平台支撑能力。”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外,杭州也将着重培育智能计算、智能体和智能软件等智能原生产业新赛道,加速构建多元协同、创新活跃的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