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阿尔卑斯山区可持续建筑获奖作品展登陆杭州
活化的阿尔卑斯山旧建筑,独一无二的琉璃建材,模仿苔藓色泽的织物座凳……人类如何应对环境挑战,人居环境如何最大限度地亲近自然?在可持续发展、环保节能的大命题下,让我们跟着瑞士驻上海总领事曾礼惟到访杭州的视角,寻找那些“既瑞士,又杭州”的低碳元素。
近日,“不为环境,何以建筑”瑞士阿尔卑斯山区可持续建筑获奖作品展,登陆杭州坤和万科·黄龙万科中心K-lab,展出2010年至2020年间获得表彰的当地可持续性建筑项目,通过分析建设方案,展示建筑在环境保护中可以发挥的积极作用。“瑞士70%的国土面积是山地,只有30%的土地适合居住,而浙江也同样遍布山丘。如何利用好宝贵的居住面积,创新使用天然建材,并活化老建筑,让建筑变得可持续化、更加宜居,这对两地都有重要意义。希望通过展览,为大家带来思考交流可持续发展的灵感。”曾礼惟这样讲述推动展览在杭州启动的契机。
抬升至13米高的展览馆,其独特琉璃的外表面与大运河互相辉映,让京杭大运河博物院如同悬浮在空中河流之上——瑞士设计师在大运河边提炼出最具杭州特色的“水”意象,并将它融入建筑构思中。目前,京杭大运河博物院项目一期工程已经正式启动,力争在2023年基本建成并试运营。市运河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就像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一样,京杭大运河及周边水系为杭州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提供了“弹性”,博物院也将通过新材料新技术,实现城市建筑与自然景观的有机融合。“比如,建造外立面的琉璃就是一种创新材料,其生产加工过程也受到了设计师团队的高度关注。”
“每一块布都有自己的故事”——新技术加持下,100%再生织物、边角布料回收再利用,将环境友好的理念融入衣着与家居。位于杭州的布料图书馆在专注面料研发创新的同时,也不断发掘着织物背后的经历。团队曾远赴瑞士,探寻蕾丝纺织的前世今生,并联合圣加仑国家纺织博物馆在杭州举办展览,让一块镂空的纺织物勾连起瑞士与中国的纺织工业。
2020年是中国和瑞士建交70周年。这一年,中国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与承诺。和中国一样,瑞士也设定了碳净零排放目标。“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各司其职,尽到自己的责任;也需要我们通力合作,不断交换节能低碳的创新理念。”幸运的是,杭州与瑞士如此相似,也如此不同,因而有着广阔的交流合作空间。正如曾礼惟所说,“与杭州的紧密联系,正是中国和瑞士深厚友谊的写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