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聚焦“浙”里 杭州生态实践“圈粉”国际代表

2025-09-25 09:16:10

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供图

9月22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杭州启幕。作为该大会首次落址亚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参与最广的一届盛会,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4000名代表齐聚,围绕“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的未来”共话生态发展。多数代表不仅肯定中国生态保护经验,更直言“爱上杭州”。

“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生动诠释了人与自然共生愿景,数字技术应用经验值得全球分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秘书长安东尼奥・阿布雷乌如是评价;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黄宝荣点赞浙江:“从理论到实践,平衡保护与发展做得特别好,既守好生态家底,又让百姓有获得感。”马来西亚国立大学行政主管艾哈迈德表示希望通过这次大会能得到一些有益借鉴。

为期4天的大会中,将举办5场全体会议以及76场边会和平行论坛。值得一提的是,大会期间“杭州经验”备受关注,成为亮眼的“生态名片”。

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区的杭州探索

昨天,“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边会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主题,开展了深入的经验交流与案例分享。

边会还发布了两项成果——全省生物多样性调查共发现生物物种13634种,调查覆盖全省陆域范围、舟山群岛近岸海域的高等植物、脊椎动物、昆虫、大型真菌、水生生物等生物类群,共调查样线2.55万余条、调查样方6000多个、调查样点8200多个;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共记录全省水产养殖种质资源326个、各类主体1.6万余家,实现全省水产养殖主体上图入库,建成国家级、省级原良种场55家,认定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单位70家。

在经验交流环节,杭州上城区分享了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区的实践与探索。2024年,杭州市上城区被列为浙江省首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友好城区建设试点,在全国城区范围内首创“传统文化+生物多样性”融合宣教模式,并推出全国首个“节气生物多样性保护”品牌。通过1个自然中心统筹、14个街道个性化推进、二十四节气特色活动活化传播、N个友好细胞建设,上城区广泛汇聚公众守护力量,持续探索生态惠民路径。

上城区志愿者代表分享了发起“阳台妈妈”公众科学活动的历程。该活动通过记录城市阳台鸟类筑巢的点滴故事,探索杭州城市鸟类的繁殖现状,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动实践。

会上还发布了浙江省沈括科普基金会钱江源生物多样性科普专项基金。

湿地与城市共生共荣的杭州实践

“在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有一条独木舟静静‘停泊’着,距今已有约8000年历史,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独木舟,被誉为‘中华第一舟’……”在“城市湿地可持续发展”平行论坛上,杭州市湿地保护协会会长陈勤娟与嘉宾们分享了《湿地与城市共生共荣的杭州实践》。

西溪湿地成为现场焦点。作为国内唯一集城市、农耕、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10.38平方公里的西溪实现了“城市之肾”到“共富样板”的蝶变:保护上,出台首部特定湿地公园条例,持续生态治理与监测;文化上,挖掘底蕴,办六大民俗节庆、保护非遗、推广科普研学;产业上,探索“湿地+”模式,带动原住民就业,累计接待游客6000万人次,收入超26亿元……

“上午刚去了位于西溪的中国湿地博物馆,杭州的生态之美给我很多启发。”世界自然基金会湄公河办公室Marc Goichot直言。国际红树林中心秘书长鲍达明、加拿大女王大学Steve Lougheed等专家,还围绕湿地修复、智慧监测等分享经验。

会议期间,厄瓜多尔代表称赞杭州:“现代又有未来感,自然环境还优美”;波兰代表则迷上了杭帮菜:“小点心都好吃,接下来要尝尝西湖醋鱼。”

此次大会,杭州不仅展现生态实践成果,更以开放姿态搭建国际交流平台,让“中国方案”通过“杭州窗口”走向世界;更让“人间天堂”杭州深深印在国际友人心中。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通讯员 冯晴颖 记者 邹倩慧 俞倩 熊艳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