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变“老乡” 多元活力绘就社区治理新画卷
当周末的阳光洒向钱运社区的林荫道,俄罗斯芭蕾舞者埃尔维拉总会提着舞鞋,步履轻快地走向党群服务中心——那里,一群孩子正等着她的公益芭蕾课。而在同一栋楼的会议室里,墨西哥籍志愿者阿方索正与社区工作人员热烈讨论,他手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中外居民的建议与心声……这样的画面,已成为上城区钱运社区寻常生活的一部分。
服务暖人心,从“办事难”到“很安心”
“刚来杭州时,最担心的就是签证等手续,语言不通,流程也不熟悉。”来自德国的大卫还记得初到钱运社区时的忐忑。但让他惊喜的是,钱运社区早就为像他这样的外籍人士准备好了解决方案——钱运社区联合公安移民事务服务中心落地“尚融”移民事务服务中心,共同打造“百通岗”“双语服务岗”,每周三下午固定开展居住登记、签证咨询等服务。

大卫(右一)
为了让外籍人士在异乡找到家的“安全感”,钱运社区还精心制作双语便民服务手册、《外籍人士在钱运居家生活服务指南》,“一站式”搞定外籍人士在杭的衣食住行。“社区帮我解决了最棘手的问题,现在我也想为这里做点什么。” 如今,大卫不仅在国际人才街区国际青年人才创新创业中心找到了创业的归属感,还主动为新到来的外籍人士答疑解惑,俨然成为创业中心的宣传员。
志愿聚合力,从“旁观者”到“参与者”
“一二三四,立起脚尖……”每个周末,钱运社区活动中心里都会传来埃尔维拉温柔的喊拍声。这位毕业于莫斯科国立舞蹈学院的俄罗斯籍芭蕾舞者,2018年随家人来到杭州后,便主动提出在社区开设芭蕾舞公益课,“想把我热爱的艺术分享给大家,也想通过舞蹈,让大家更了解我的国家。”在钱运社区,像埃尔维拉这样的外籍志愿者还有很多。墨西哥籍的阿方索是杭州国际创业者俱乐部的发起人,也是社区里出了名的“热心肠”。他不仅带着身边的国际友人走遍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助餐点、百姓健身房,还主动收集外籍人士对社区治理的建议,“我希望能成为中外居民之间的‘桥梁’,让大家的声音都能被听到。”

阿方索(右二)
为了让这份“热心”形成长效合力,InJoy国际志愿者俱乐部应运而生。如今,俱乐部的成员们活跃在社区的各个角落:“少儿英语夏令营”里,他们是耐心纠正发音的师者;“咖啡文化体验活动”中,他们是传播文化的使者;社区环境整治时,他们是弯腰清扫的参与者。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老乡”,正用热爱与真诚,为杭州基层治理源源不断注入多元活力。
文化融真情,从“陌生感”到“归属感”
因为着迷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2011年来到杭州的波琳娜特意给自己取了个充满诗意的中文名字“紫鸢花”。作为杭州钱江贝赛思国际学校的老师,波琳娜在教孩子们说英文的同时,对中文也是充满了好奇。“学好中文,不仅日常生活中更方便,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杭州。”波琳娜坦言,如今的杭州早已成为她的“第二故乡”,“既然是老家,当然要学好‘家乡话’。”

波琳娜(右一)
在杭州,文化融合从来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奔赴。为帮助外籍人士更好了解中国文化,波琳娜工作地所在的钱运社区,创新打造“In尚融”“In美好”“In律动”等主题品牌,在春节、端午、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开展“国际邻里嘉年华”活动——写春联、包粽子、做月饼,不仅让外籍人士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更找到了家的“归属感”。钱运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致力打造钱运社区“最小单元格”,助力外籍人士更好融入杭州。



从“尚融”移民事务服务中心的周到保障,到InJoy国际志愿者俱乐部的携手同行,再到“国际邻里嘉年华”的多元交融——钱运社区以细致服务搭建信任之桥,借真诚互动汇聚治理合力,让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共同成为社区基层治理的“合伙人”。在这幅基层治理的长卷上,钱运社区正以开放为笔、温情为墨,持续描绘“老外”变“老乡”的温暖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