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杭如面
薄雾渐开、流云翩跹,西湖在一片晨光中醒来,伴着依依杨柳和啾啾鸟鸣,向杭州道了声“早安”。
千年前,诗人白居易在此留下“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的慨叹;千年后,依然有无数人被西湖的风光陶醉。
西湖是杭州的金名片,但杭州远不止是西湖。
“人间天堂”杭州,近年来成为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创业、生活的天堂。
如今,杭州已是常住人口千万级别的特大城市,在人才净流入率、海外人才净流入率、互联网人才净流入率等多项指标上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并连续11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杭州在青年人眼里是一座怎样的城市?他们为何喜欢杭州?本期《青年说》,我们邀请了近年来杭追梦的青年人,听听他们的故事和梦想。
黑暗隧道里的追光者
冯云晖
27岁 / 2014年来杭
现为杭州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客运三公司电客车司机
我是一名“95后”,老家在安徽,大学也是在那里读的。2014年我大学毕业,来到了杭州工作。
起初来杭州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不想离家太近,想出来“闯一闯”。
不过第一次来到杭州,我就被这座城市惊艳到了——这里的风景太美了,好像天然的艺术品。也正由于这个原因,我在杭州爱上了骑行,西湖边、钱塘江边、半山脚下……都骑过。
我在杭州的第一份工作是幼教。2018年我来杭州地铁应聘站务岗位。面试时,面试官说我的综合条件比较好,很符合乘务的招聘标准,只是乘务的培训周期较长,难度也大,问我想不想试一试。我觉得做一名地铁女司机应该很有挑战性,就欣然接受了这个提议。
从幼教到司机,相当于从文科跨到了理科。10个月的培训学习,从理论到实际操作,光是复杂的电路图,我就需要投入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吃透。但我相信“笨鸟先飞”的道理,天赋不够,就努力来凑。2019年3月中旬,我终于通过了严格的电客车驾驶员取证考试,拿到上岗证,成了杭州地铁2号线的一名司机。
电客车司机的工作分“白、夜、早”三个班,不同的列车上班时间点不一样。比如我在2号线值早班时,得凌晨3:30起床,4:10出勤。早班司机有时要“压道车”,也就是上下行各发一辆车,检查线路是否安全,有没有施工的工具留在轨道上,如果有情况要马上上报,以确保后续电客车的安全运行。夜班司机下班时间基本上是晚上12点多,若是碰到运营时间延长,可能会到凌晨1点多才下班。虽说早起、晚归的工作节奏比较辛苦,但工作的成就感让我一直坚持了下来。目前为止,我的里程数已经达到了10多万公里。而对于我来说,做地铁司机最大的成就感,就是把每一位乘客送到他们想到的地方。
这几年,杭州地铁的发展简直可以用“飞速”来形容,地铁线路四通八达。我们公司的女司机也增加了不少,到今天已经有20人左右。2020年7月,我被升职为电客车指导司机,开始负责带教工作。今年3月,杭州地铁在19号线组建了“彩虹车队”,车队由15名女司机组成,我在车队担任管理工作。目前,我们车队正在开展车辆调试、信号调试、业务培训等新线筹备工作,为19号线的顺利开通做准备。除了司机这个身份,我还是杭州地铁“彩虹课堂”讲师,在工作之余走进幼儿园、小学的课堂中,将安全乘车、文明出行的理念带给每一个孩子,并希望借由孩子稚嫩但蕴含力量的言行,去感染带动身边的大人,小手拉起大手,一起安全、文明出行。
作为地铁司机,我平时上下班的交通工具也是地铁。但“开”和“乘”是截然不同的感受。“乘地铁”是享受便利,“开地铁”则是责任。我们司机开车时要严格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虽然工作时面对的都是黑暗悠长的隧道,但我们怀揣着梦想和责任,心中就有无数光亮,并带着广大乘客们一起“追光”。
“杭州给了我成长的运气”
刘明杰
25岁 / 2017年来杭
现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室维管员、实训教师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成功10%靠运气,90%靠勤奋。虽然我远远谈不上成功,但我这几年成长所获得的运气,都与恩师的栽培和杭州对技能人才的重视息息相关。
我是广西壮族人,2017年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就读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刚来时觉得,杭州是个大都市,节奏很快,自己留下来工作的机会很小,还是学得一些本领后回家发展比较合适。
这个想法,我在一次暑期实践中也跟当时的指导员陈楚老师说过。陈楚老师获得过很多全国冠军,是浙江省首席技师,他用亲身经历告诉我,杭州是一座学好技能就能出人头地的城市。
在陈老师的教导下,我在大三时参加了“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学生组),并获得了全国冠军。从市赛到省赛再到国赛,训练很辛苦,但相较于之后的职工组比赛,这些辛苦又不值得一提了。
因为成绩突出,我获得了留校任教的机会。与此同时,陈老师也帮我争取到了参加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职工组)的机会。在这之前,学校还没派职工去参加过类似的大赛。
为了能突破自己,也为了不辜负大家的期待,这一次备赛我直接睡在了实训室。用几个凳子拼成一张床,每天早上6点半起来练实操,一整套流程练下来需要5个小时,我每天练两套,每套练完再自己检查、复盘,实操练完再背理论,每天都要到凌晨一两点才睡。这样的状态我一直从9月坚持到了国赛开始的12月,其间我的体重也突破了历史最低,足足瘦了30多斤。
好在,辛勤付出得到了不错的回报,我拿下了职工组的全国冠军,后来又被人社部评为“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到如今,我在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已经任教了2年,上了近千节实训课。我会像我的老师和前辈们一样,尽自己所能,让更多的有志青年走上技能成才之路。同时我也将继续挑战自我,用一颗匠人之心,打造出更多的创新专利,为杭州制造业贡献一份力量。
在自然的摩挲中寻求精神的广厦
莱莱
35岁 / 2017年来杭
现为黄湖镇青山村新村民、莱莱竹编工作室负责人
杭州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很“江南”,这也是我特别喜欢它的原因。
我的本名叫李俊转,莱莱是我的网名。后来大家觉得后者更亲切顺口,就都叫我莱莱了。我来自河南,做竹编已经10多年了,师从中国竹工艺美术大师何福礼先生。2017年我搬来杭州生活和工作,之所以选这里,是觉得这里的环境特别适合做竹编。
创业的第一站是在余杭的百丈村,那也是一个遍布竹林的地方。前几年,我慕名来黄湖镇青山村参观“融设计图书馆”。之后,每当创作陷入瓶颈,我就会特地来一趟青山村,从这里陈列的上千种传统手工艺材料、百位设计师捐赠的书籍和来自不同国家的设计新作中寻觅灵感。2021年3月,我正式搬来青山村,成了青山村的一名新村民。
黄湖镇镇政府对我们手工艺创业者非常重视,给了很大的支持。比如,我的这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就是在政府帮助下成立的,分上下两层,楼下工作楼上生活,每年的租金只有1万元。同时,政府还提供了每3年10万元的补助,用于这个工作室的筹建费用。目前,我的新工作室也在准备中,就在图书馆边上,空间和规模都会扩大不少。
我的性格比较内向,甚至有点“社恐”,但这里的村民都非常热情,经常会给我送自己家养的鸡蛋、蔬菜。渐渐地,我和村里的老手艺人、新村民艺术家都熟悉了起来,我们常坐在一起交流,相互启发灵感。
我每天早上六七点起床,吃完早饭后就开始准备材料、做竹编。我做的竹编包括艺术装置以及茶具、扇子等一些比较日常和实用的装置。售卖渠道线上线下都有,线下的话找我定制的比较多。
除了竹编之外,我还经常带着我的小黑狗和朋友们一起逛村子,稻田、竹林、麦浪的摩挲带给我精神的灵感,也带给我向往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