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河湖建设:守护万物家园 绘就和谐共生画卷

2025-09-26 09:54:42

中华秋沙鸭的身影再次掠过丽水大溪的碧波,“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安吉小鲵在安吉余村的溪涧中翩跹,卷羽鹈鹕、黑脸琵鹭等濒危鸟类栖息海盐北里湖,江豚时隔多年重现钱塘江……在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中国幸福河湖建设推动生物圈保护”平行论坛上,浙江全面展示了幸福河湖建设吸引珍稀生灵“回归”的理念与实践,成为中国幸福河湖建设守护生物圈的生动范例。

9月22日至26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杭州举办。这是十年一次的大会首次在亚洲举办,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参与范围最广的一届盛会。作为大会的组成部分,由国际水资源学会中国委员会水资源与水生态保护专业委员会、浙江省水利厅和浙江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的“中国幸福河湖建设推动生物圈保护”平行论坛,成为大会聚焦生态治水的重要窗口。

配图1

论坛现场,国内外生态与水利领域的专家齐聚一堂,共话河湖生态保护的全球路径与中国方案。

理念引领

治水兴水,铸就人水和谐新典范

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选择在浙江举办,是对浙江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的高度认可。水是浙江的血脉,更是生态的根基。这片坐拥14万公里河道、6万余处湖库池塘的土地,因水得名、靠水兴盛。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河长制的发源地,浙江早已将“河湖生态”刻入发展基因——每一条河流、每一片湖泊,都是维系生物多样性、守护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命线”。

20年来,浙江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八八战略”为统领,在河湖治理之路上稳步前行。从“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到深入开展“五水共治”行动,再到一以贯之深化河湖长制,在全国率先推动全域建设幸福河湖,浙江治水理念与方式不断迭代升级。截至目前,全省已保护治理河湖5万余公里,近5年新增水域面积达28平方公里;省市县乡村五级4.9万余名河湖长成为河湖的守护者。如今的浙江,江河面貌发生历史性转变,生态优势日益彰显。

配图2

“浙江治水成效的取得,关键在于发挥地方党委政府积极性,强化水岸同治,推动水利与农业、旅游、生态、交通、建设等多领域深度融合;源泉在于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多元需求,广泛发动公众参与,凝聚媒体关注和社会各界支持。”浙江省水利厅副厅长黄黎明表示。

9月20日,浦江高规格举办全域幸福河湖专家咨询会及新闻发布会,县委书记胡作滔现场宣布,将统筹实施“全域布局、生态提质、智慧赋能、共享共富”四大工程,推动全域建设幸福河湖向2.0跃升。而在龙游,正是县委、县政府牵头,交通、文旅、农业农村、城建等部门同频共振,把灵山港及其周边作为一个整体打造,最终成功捧回全国首批幸福河湖金名片。

全民监督、全民共治,也已蔚然成风。在丽水龙泉,20名青少年组建桨板小清流护河队,每日认真记录护河日常;在杭州上城,200余名“骑行河长”凭借“机动、高频、广域”优势,对河道开展“7×24小时”不间断巡查,为河湖管护插上“千里眼”“飞毛腿”……

配图3

20年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与“治水兴水、人水和谐”协同演进,河湖治理完成了从单一防洪目标到系统治理的历史性转型,提升了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推动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社会绿色发展良性互动。

系统实践:

为万物筑就“幸福家园”

20年来,浙江以八大水系为重点,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持续守护生物家园,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幸福河湖。从清淤疏浚到污水处理,从农业面源治理到休禁渔制度完善,全方位为河湖“减负”“增绿”。“十四五”以来,超3万亩滩地滩林重焕生机,2024年省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达98.6%,重点河湖生态流量达标率100%——水清了、岸绿了,珍稀物种自然“闻风而归”:胭脂鱼在河道中摆尾,江豚在钱塘江跃出水面,雪雁在湿地停歇,鱼类生物多样性持续提升。

让鱼儿“回得来”,更要“留得下”。浙江创新提出行洪、水量、水质、生境、亲水“五维空间”管控理念,和材质自然化、护岸缓坡化、堰坝矮少化、生物多样化的“四化”建设举措,以畅通水脉铺就鱼儿回家之路,以多样生境重塑生物栖息的家,以生态亲水圈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空间纽带。

为守护洄游鱼类生存发展环境,浙江针对不同流域特点精准施策:在河口区搭建挡潮建筑物的鱼类专用通道,如绍兴曹娥江大闸两侧,喇叭状开口鱼道与休息池搭配“S”型水流设计,让鳗鲡、海鲈鱼等数十种鱼类顺利穿梭;河流中采取“拆、修、改”举措,如瓯江流域通过“清堰行动”拆改堰坝574座,打通897公里洄游通道,石斑鱼、香鱼等本土鱼类数量显著增加;源头区则辅以增殖放流,如钱塘江源头马金溪50亩放流站,每年培育21万尾珍稀鱼苗,为物种存续注入活力。

配图4

在生物栖息地修复上,浙江坚持“自然修复”理念,给生物良好的生活空间。国家级幸福河湖灵山港保留蜿蜒河道形态,配套回流区、静水区等设施,退堤还河810亩保留原生滩林,如今岸坡植物覆盖率达90%;海盐北里湖通过截污纳管、修复湖岸、营造湿地,重新连通“湖荡——湿地——河流”,保育167种野生植物,成为鸟类迁飞重要“中转站”;丽水大溪创新“人鸭错峰”机制,滨水绿道退让并种植“生态隔离带”,结合降噪、错峰管理,为中华秋沙鸭营造安全繁衍环境。

治水的最终目标,是让人与自然共享河湖之美。安吉余村的蜕变,正是最好的例证:曾因采矿满目疮痍的村庄,在“两山”理念指引下,通过系统治理改善了水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数字游民经济”等绿色产业蓬勃兴起,让余村从“黑水矿山”变身“金山银山”,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配图5

这样的生动案例,正在浙江遍地开花。近5年,全省贯通滨水绿道1.1万余公里,串联4400余处滨水公园和文化节点,15分钟亲水圈覆盖1.7万个村庄(社区)——清晨,居民沿绿道晨跑;午后,孩童在河边嬉戏;傍晚,老人在公园休憩。更有沿河马拉松、龙舟赛等活动热闹举办,生态农业、滨水文旅、交通航运等业态全面激活,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注入“水动力”。

“我们深知,健康的河湖生态系统是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关键载体,更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纽带。”黄黎明说,“下一步,我们将紧扣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核心任务,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绘就‘水安人聚、水秀景美、水活业兴、水润民富’的新时代画卷,擦亮‘浙里河湖、流淌幸福’金名片,为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河湖保障。”

来源:杭州网、杭州通客户端 作者:记者 王潇雨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