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可持续——杭州以凡人之力 赴世界生态之约

2025-09-26 10:13:27

鸟瞰西溪湿地。 王川 摄

梅花鹿守护者章叔岩。

滕金华在冒雨巡查清理河道。

周勇在观察拍摄菌类生长情况。

22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杭州开幕。图为嘉宾在大会论坛上发言。 新华社发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中国人的骨子里,始终浸润着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和尊崇。

2025年9月22日—25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杭州举行。

这场以“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的未来”为主题的国际盛会,不仅让全球目光聚焦于这座城市的生态之美——既有西湖西溪的天生丽质,亦有天目山、钱塘江的灵动生机,更向世界展现了深入城市肌理的人文关怀。

从民间河长的十年坚守,到纪录片导演的菌物探索,许许多多杭州人以平凡行动,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篇章,为“可持续的未来”的全球命题,交出了一份充满温度与力量的中国答卷。

A

一人一河,十年守护:民间河长的 “治水答卷”

江河之间,一张水网,勾勒城市肌理。

笕桥港,流经笕桥街道辖区,全长1439米,拥有7位河长守护,民间河长滕金华就是其中之一。

在杭州笕桥港的晨雾里,总有个熟悉的身影准时出现——早上五六点,滕金华背着工具袋,手里攥着钳子,沿着河岸一步一步仔细巡查,偶尔弯腰捡起草丛里的烟头,有时驻足观察河面的水流。他是党龄超40年的老党员,也是杭州市有名的“民间护河达人”:城市河道优秀民间河长、“五水共治”先进个人的荣誉加身,每天清晨巡河的习惯却始终没变。自2016年成为民间河长起,这条河他一守就是近10年,用脚步丈量河岸,用行动守护着第二故乡的绿水青山。

“巡河可不是随便走走,得有章法!”滕金华琢磨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巡河工作法——“一巡、二劝、三捡、四宣传、五汇报”,每一步都透着细致劲儿。

晴天时,他紧盯河道沿线的排水口,生怕有污水偷偷排入;雨天里,更是守着易积水的地段,查看是否有混流情况。游步道上的碎纸屑、河岸设施的小破损,哪怕是藏在草丛里的一个烟头,都逃不过他的眼睛。遇到居民在河边洗衣服、用网捕鱼,他会笑着上前耐心劝导:“咱这河水干净了,大家住着才舒心不是?”看到有人踏进绿化带钓鱼,他也会温和地提醒,守护着岸边的一草一木。

工具袋里的钳子和塑料袋,是他巡河的“标配”。钳子是自制的,走一路捡一路,钳子夹起卡在石缝里的垃圾,塑料袋装起散落的杂物,他的身影成了河岸上一道移动的“清洁风景线”。在他家里,摆放了十几把用坏了的钳子。时间久了,居民们都被他感染。草庄社区有位居民就常说:“看到滕师傅天天这么捡,我哪儿还好意思随手扔烟头?他太辛苦了!”

每天巡河结束,滕金华还有个重要任务——在区河长群里汇报当天情况。要是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比如河岸设施损坏、疑似污水排放,他会第一时间拍下照片、录好视频,向社区河长、街道治水办、区治水办层层汇报,再主动对接养护单位,直到问题解决才放心。

说起巡河时的经历,滕金华的故事里满是担当。有一回,他发现河道旁晴天竟有清水流出,蹲在岸边观察了半天,觉得不对劲,立刻向街道治水办报告。应急小分队赶来封堵却没成功,进一步检查才发现,是桥旁的自来水阀门破损了。“这要是一直漏,得浪费多少水啊!”滕金华急得不行。区治水办的陈宏副书记马上联系市自来水公司,师傅们带着新阀门赶来换上,滕金华悬着的心才落了地。

笕桥港旁草庄公园里的凉亭、岸边的健身设施、夜晚亮起的路灯,这些居民日常接触的东西,滕金华都放在心上。巡河时发现凉亭的座椅坏了、路灯不亮了,他都会一一记录,逐级反映。相关部门也很给力,总能及时安排修复、更换、加固,让笕桥港始终保持着“灯常明、水常清、岸常绿”的好模样。

除了自己巡河护河,滕金华还当起了“五水共治”的宣传员。区里、街道发的宣传资料,他总是认真翻看,再借着街道和社区组织的活动,一张张分发给居民,一遍遍讲解护河的重要性。

十年巡河,滕金华一直都坚持写巡河日志。如今,日志本有二十多本,塞满了一个档案柜,里面记着每天的巡河路线、发现的问题、解决的情况,字里行间都是他对这条河的牵挂。

“巡河这事儿看着小,可就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得天天上心。” 滕金华常说。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他用最朴素的行动,守护着家门口的一泓清水,也让更多人明白:绿水青山,需要每个人用心呵护。而这条护河路,他还会一直走下去。

在杭州,有许许多多像滕金华这样的民间河长。2024年全市5533名河湖长巡河20万人次,发现并整改问题2.9万个,地表水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功能区达标率均为100%。从“清水河道”到“五水共治”再到“幸福河湖”,治水之路不断升级,水环境实现了从“脏”到“清”再到“美”的华丽蜕变,而这背后,离不开每一位河湖长对这座城市的守护。

B

一镜一菌,万物共生:纪录片里的 “生态密码”

“菌物,是生态系统的共生者,像牛肝菌、红菇、鸡油菌等共生菌,组成了地下庞大的‘菌联网’,超过90%的陆地植物依赖于这个菌根网络。菌物,还是生态系统的平衡者,调控碳氮循环,默默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稳定。”见到周勇时,他正在为上城区千桃园里的皋亭山自然中心“菌物研究站”板块提供标本和资料,并为该中心的讲解员做培训。

最近,杭州视觉部落创始人、杭州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周勇忙着为《科研、影像、科普深度融合的菌物自然教育体系》进行最后的修改。这个案例入选了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主题为“植物多样性的综合保护:保护区、植物园与当地社区”的平行论坛。这个案例背后,是他积攒了多年的“菌物王国”故事和杭州的生态理念,这次会呈现在全世界面前。

“神奇的菌物,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共生者、平衡者。”他走遍西湖、西溪、天目山、杭州植物园,导演的一部关于杭州菌物生物多样性纪录片《菌物王国|最熟悉的陌生“人”》近日刚刚发布。

用影像讲好生物多样性故事,用生物多样性讲好杭州故事、中国故事,这是周勇——一位摄影师、策划人、自然纪录片导演、科普作家深入探索“菌物王国”之后最想做的事。

事实上,纪录片也打开了周勇持续追踪菌物世界的大门。

周勇出生于浙江庆元——人工栽培香菇的发源地。他童年时,当地家家户户都种香菇,家庭收入也多依赖于此,他常跟着奶奶上山找野生菌,早早对菌物有了模糊认知。

2018年,周勇有幸导演并拍摄庆元香菇申遗宣传片。带领团队深入原始森林时,他见到了诸多神奇菌物,便萌生了拍摄纪录片、让更多人了解菌物的想法。

为实现这一想法,他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才知晓菌物领域存在巨大空白:截至2025年,科学估算全球菌物有220万—380万种,已知仅16万多种;我国预估有26万—46万种,已知也仅3万多种;当下提及生物多样性,人们多关注植物、动物,常忽略生态意义重大的菌物,而菌物题材纪录片同样是空白。于是,周勇带领团队在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拍摄了两年,记录下100余种菌物,开创高水平影像记录菌物多样性的先河。

在他们的努力下,2024年底,他的纪录片作品《菌物王国》斩获全国科普创作领域的最高奖——“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科普影视动画类金奖,并被评为第30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短片类”十优作品。

这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也是一次新的生命之旅。“学术是根,我们的影像和科普都需要从根上吸收营养。”周勇表示,拍摄《菌物王国》的经历让他深刻意识到,影像在学术科普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皋亭山与周勇的结缘,则开启了另一段关于生物多样性的探索旅程。周勇的工作室坐落在杭州丁兰街道西子产业园,当街道了解到他的专业背景后,便主动与他取得了联系,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周勇提出,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值得深入挖掘的方向,特别是在皋亭山这样的自然宝库中。

如今,皋亭山几乎成了周勇的“第二个家”。每当有空闲时间,他都会扛着相机上山,寻找并记录那些隐藏在山林间的菌物。他从2022年开始,调查皋亭山的菌物生物多样性,如今已经在皋亭山调查到160多种菌物,并成功驯化金耳、裂褶菌、猪肝菌等。

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在自然教育越来越被重视的当下,周勇觉得科普也应该走进大众视野,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生物多样性的魅力,唯有此,才有可持续性。

于是,他带着菌物纪录片和新鲜采集的菌物样本,走进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丁蕙实验小学,为师生们带来科普讲座与实践活动。“小朋友们看到菌物样本时眼睛都亮了,追着问它们怎么生长、有什么作用。”周勇说,孩子们的热情让他更加坚定:科普不是“小众课题”,而是能让每个人感受到自然魅力的“桥梁”。

在他眼中,杭州的菌物世界,恰是人与自然共生的生动写照——水利万物而不争,菌生万物而不语,城市与自然在此同呼吸、共生长。

C

一城众人,共生共荣:生态图景里的 “凡人力量”

清凉峰下,梅花鹿守护者章叔岩常年穿梭在山林间,为濒危物种撑起“保护伞”;社区之中,杭州绿色志愿者“筑桥人”孙毅搭建起公益平台,让更多人参与到环保行动中;青山村里,人水和谐的践行者张海江带领村民保护水源,让村落与自然共生;校园里,戚志坚老师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绿色种子,让生态理念代代相传;在西湖边,鸳鸯护卫队的队员们守护着西湖里的生灵,守护着种群的蓬勃生机……在这座城市里,还有许多平凡人用行动守护着人与大自然之间“可持续性的未来”。

9月15日,杭州市发布的新一轮全域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结果显示,与2005年相比,陆生野生脊椎动物物种总数大幅提升45.3%。这不是冰冷的数字增长,而是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乐章。

从飞鸟振翅到走兽潜行,从溪流鱼影到丛林微物,每一个新增物种的记录,都是生态系统健康度提升的有力注脚,都是“人”与大自然双向奔赴的见证,都是“可持续”的生动写照。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教授张祝平的这句话,道破了杭州生态实践的核心逻辑。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的召开,其核心价值正在于重塑“人”与自然关系的理念——它将“生态整体主义”中抽象的“人”,具象化为有担当、能行动、敢探索的实践主体,让“人与自然共生”从哲学理念走进市井生活,成为每个普通人触手可及的行动指南。

张祝平认为,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齐聚杭州,前沿理念在此碰撞,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深度交融,不仅让杭州的城市品牌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闪耀世界,更以技术、品牌、国际合作三大维度为笔,为杭州生态文明建设绘就了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正如大会主题 “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的未来”所期待的: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文明,从不是孤军奋战的征途,而是亿万双手共同托举的使命,是跨越国界、连接文明的共同理想。

从滕金华守护一河清水的十年步履,到周勇探索菌物世界的镜头坚守,再到无数杭州人共建生态家园的磅礴力量,这座城市正以“人”为炬,探索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前路。

当每个平凡人都为大自然倾注一份心力,当每个城市都为可持续发展锚定方向,人与自然共生的美好未来,便不再是遥远的梦想,而是正在我们手中蓬勃生长的现实——这是杭州交给世界的生态答卷,更是中国人对 “天地与我并生” 古老智慧的当代践行。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首席记者 郑晖 通讯员 高媛 寿亦萍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