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两拍 共建共治共享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关 耳/文 和谐社会,即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换句话说,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 “和谐社会”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括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构想,又包括相应的执政党的执政能力、社会治理方略和社会运行机制。 从社会互构论的角度看,和谐社会意味着多元社会主体——个人、集体、社会,以及作为整体社会的代表——国家,经由行动意义效应的互构过程,在认同和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持久的行动协同。 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基层社会的结构、价值理念以及价值追求等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在社会利益多元背景下,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确保基层社会和谐稳定,已经成为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为新时代社会治理机制创新和体系完善指明了方向。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矛盾多元多样多发,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社会是全体人民的社会,共建共享就是“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全民共建共享首先体现了社会治理的一个本质属性即“共建”。共同享有需要通过共同建设来实现,全体劳动者、全体国民都参与建设,创造出了巨大成果,全体国民的共享才有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将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三大机制协调起来。基层社区有着多元的积极力量、多元的资源要素,包括社区的积极分子、憧憬小区美好生活的房屋业主、基层的工青妇群团、各种民间志愿者、社会组织、社区网络群、社区微信群等等。共建共享就是要将多元的力量都调动起来,共同参与、共同治理、共同享有。 理念上的创新与突破,必将带来实践上的推进与发展。在共建共享理念的指导下,一切社会活力将竞相迸发,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将充分涌流,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一定能与时俱进、日新月异;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一定能日就月将、光辉灿烂,创造出更加幸福的生活和更加美好的未来。 经典语录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2013年3月17日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实践样本 推进基层治理“四个平台”建设 打造都市版“枫桥经验”杭州样本 基层治理体系“四个平台”是一个资源集合平台,运用矩阵化管理理念,把乡镇(街道)和部门派驻机构承担的职能相近、职责交叉和协作密切的日常管理服务事务进行归类,完善机制,整合力量,形成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四个功能性工作平台。 以“四个平台”为载体,杭州不断完善基层治理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群众水平,截至2018年7月,杭州范围内190个乡镇、街道都已建立了综合指挥室,落实了指挥的机构、场地、人员、设备,杭州市区组建的综合性信息指挥保障中心也已正式投入运行,2018年1—6月份,杭州市通过“四个平台”流转事项共计136万余件,位居全省前三名。 杭州在总结提升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方面有很多成功经验,重点将在全科网格建设、三治融合、社会组织参与、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雪亮工程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等“六大工程”做好总结提炼工作,努力打造具有杭州特色的都市版“枫桥经验”杭州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