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宣传网>我们的价值观
 
方寸之间:岁月相守 家国在心
2019-02-25 08:53


记者 郑承锋 摄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家不在大,有情则亲。家是油盐酱醋喜怒哀乐的集合,《家》报便是这一切的承载与延绵。”

2011年11月1日,休刊二十年的《家》报复刊,报业同仁莫小米应《家》报主编楼时伟所邀写的复刊词,道尽了这份方寸小报所蕴藏的家族沉淀和锦绣河山。

方寸小报 字里行间溢满爱

《家》报虽是张小小的家庭读物,在新闻界和收藏界却久负盛名,因其承载中华传统的家庭文化而意义非凡。

2019年2月10日,《家》报第49期头版头条《“祝太爷爷寿比南山,笑口常开” 新年给老人家拜年就是传承楼氏尊老家风》写的是楼氏家族在大年三十晚上欢聚一堂守岁的场景,并配一张楼氏长辈96岁太爷爷给玄孙小辈发压岁钱的大照片,格外喜气。

主编楼时伟说,守岁是每年除夕楼家的常规仪式,但我要把它记录下来。正如《家》报评论员作社论道:“纸媒的寒冬,这一方小报却始终生机勃勃,绿意盎然。它是一个大家庭的田园牧歌,花朵盛放蜜蜂营嗡,酿出最甜蜜的小日子。”记录小家的趣事,记录家族的大事,记录甜蜜的小日子;记录,正是《家》报创办的初衷。

《家》报之“小”名副其实,版面长15厘米,宽15厘米,只有手掌大小,托掌可阅一览无余。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四个版面不仅有报头还有中缝,文字、报花、照片、漫画应有尽有。

《家》报之“小”还在于她的文章小。《96岁太爷爷年年为儿女腌咸肉 阳光下的暖心年味》聊聊百余字,写出了96岁的老人每年为子女腌制咸肉的故事。楼时伟回忆说,今年年关的阳光不是那么充足,楼老先生照旧亲自腌制了六块35斤,准备分给儿子和女儿,菜场卖肉的老板都跟老爷子混熟了。“我接过腌肉,把它们往阳台上一溜挂出来,刚好一缕阳光洒在肉上,我当时内心暖洋洋的。我这吃的可不光是肉,还是福气呀。”楼时伟说。

“我们家老先生就是这样的脾气。”楼时伟对此已经习以为常,又倍感温暖。2011年,当时88岁楼家老先生在玄孙女出生时,就抢着亲手为孙媳妇熬鲫鱼浓汤;2012年,玄外孙出生后,又亲手做大钵头甜酒酿,托人专程送到上海产妇手中。这些,都被《家》报用文字记录了下来,诠释了 “物以稀为贵,情因老更慈。”

《家》报上随处可见这样的岁月张力,这样的不变的亲情。第六期刊登了一则《骑着“马儿”去上学》文章,写的是很多年前楼时伟护着9岁的儿子第一次骑自行车上学的趣事。主编手记写道:20年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但不变的是亲情。当年老子像老鹰一样,展开翅膀护着雏鸟起飞,如今儿子翅膀已硬早就弃“马”驾车,但当年的这份父子情,仍默默地为儿子安全出行保驾护航。

《陪同洗澡》通篇六十多字,描述了祖孙仨去温泉浴场洗澡,因浴场平时谢绝高龄浴客,浴场老总闻讯95岁老人在俩孙辈陪同下泡澡,孝道可嘉,不仅敞开大门迎客,还特别予以免单。

复刊后的第一期,头版头条《八旬太爷请缨熬汤催奶 四世同堂共享天伦之类——楼家添喜 荣纳娇女》描述了楼家喜添丁的场景。 据老楼说,当时一家人捧着这张蕴含着自己心血的果实喜得爱不释手,读了又读,看了再看。

百家姓千字文,报里有乾坤,小小《家》报让楼家小屋充盈着大大快乐。

润物无声 凝聚家族向心力

“我开始办报纯粹是一种兴趣,起先只是记录我自己的小家庭。后来,整个家族是100多号人,大家强烈要求把面扩大到整个大家族。”楼时伟说。楼时伟的大家族大大小小有七十多个家庭,分布在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杭州、绍兴等地。现在,几乎所有的家族成员都读过这份家庭读物,每个家庭都有通讯员,甚至还有驻海外的“记者”,体制相当完备。家族的微信群也是新闻的信息源,《家》报上很多消息都是从这里发现的。

报纸的报道内容也十分广泛,发生在家族内的诸多新闻轶事,娓娓道来,不乏幽默:学子考上世界一流名校、九旬阿太天天行走西湖,大哥意外撞见金庸大侠,兄妹旅游英国钞票用光,菜园提早开摘、蔬果累累……上到生活学习,下到鸡毛蒜皮。家族内部任何一个成员在工作、事业上的点滴成就,老人们安度晚年的幸福生活,都会及时通过这份读物传遍整个家族。小小方寸之间,有“往事悠悠”,有“家长里短”,有“旅游札记”,有“至德家风”……栏目繁花似锦、文风悠远绵长。

这几年《家》报还策划了不少主题报道,从家风讨论到好媳妇评比,《家》报每年都会评出“五佳新闻” “五大家事”,年年都有新闻人物评选。

2013年楼时伟的二姨入选了当年的年度新闻人物。第18期《家》报报道了二姨的事迹:二姨夫几年前患了帕金森症,因症状日益严重住进了医院。从那天起,二姨就天天往医院跑,每天亲手为二姨夫做营养餐,一到病房就和二姨夫开玩笑,说一声“首长,我来了。”

为什么要刊登这个消息,楼时伟说:“我就是想传递这样的一个理念:结婚几十年,无论享受幸福还是面临疾病,二姨和二姨夫就像一双筷子,形影不离,冷暖相知。什么是夫妻,什么是恩爱,二姨以自己的行动告诉了整个家族和后代。”

《家》报就是这样,四世同堂、尊老慈幼,家庭的主题一直贯穿其中,说的都是身边故事,写的也是家长里短,但凝聚的是一个大家族的向心力,传递了兄友弟恭、父慈子孝、夫妻相守……

文化传承 共酿“好家风”美酒

《家》报这份双月刊报纸,每期出印五百张,分发邮寄给亲眷、邻里、同好文友共赏,读者无不叹为观止,影响力也不断扩大,也激发了不少作者的灵感而技痒。《家》报复刊时,许多读者纷纷来信,颇有八方来贺的盛况。河南读者王晓明欣然题词:“世间报刊几春秋,谁见家报也姓楼,风雨沧桑二十春,万般家事一纸陈。”

2017年10月,楼时伟夫妇带着小孙女走进了安徽卫视的《家风中华》的录制现场。主持人杨澜在节目现场饶有兴趣地对祖孙三人进行了采访,楼时伟讲述了坚持20年办《家》报弘扬家风传递亲情的故事。文化大家钱文忠先生评价道:“家报是家族珍贵的文化传承,也是这个家族共同酿成的一坛美酒。”更有观众评价说:“好家风就是一所好学校,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缩影,能改变和影响社会风气。”

中国新闻史泰山北斗方汉奇先生在给《家》报集结版——《家酿的滋味》一书作序:“家”是一个社会最基层的单位,在中华文化中,“正心、诚意、修身、齐家”都是基础,“治国、平天下”才是后续的环节。“家和”才能“万事兴”。《家》报,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一般媒体所承载的传播、组织、鼓舞、激励、批判等方面的作用。它体现的是一种有利于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

据了解,浙江图书馆、浙江档案馆、杭州图书馆还作为一种“地方文献”收藏了这份家庭读物。

对于初心,楼时伟淡然处之:“一个家庭,总要有自己的文化,也总要传承这种独特的文化。”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再小的事情也能反映社会变迁,“我们的生活不乏乐趣,要有发现乐趣的眼睛。”如此,简单、纯粹,蕴藏有大智慧,不着急向人们证明自己,悠然自得的那份精神,正如家庭细水长流的光阴,正如《家》报的风格,也正如楼时伟本人的品性。

“生活还在继续,《家》报还会继续办下去。”楼时伟说,有一条路,大家一定不能忘记,那就是回家的路。有一张报,一定要读,那就是我们的《家》报。

以报传家 只因“报纸有香气”

《家》报的创刊者楼时伟,是二十多年的老报人,与报纸有着千丝万缕的缘分,始于收藏、“陷”于新闻、安于报业,在收藏界和新闻界都颇负盛名。

在收藏界,楼时伟堪称中国当代集报活动的领头人。室藏大清光绪十五年以来各历史时期报纸珍品及国内外报纸近万种,其中六千种为试、创刊号。1984年8月,他在《中国报刊》报上刊登了一则“交换调换各地报纸”的启事,就是这则连标点在内才50个字的小启事,就此拉开了中国当代集报的帷幕。

《家》报创刊于1990年10月15日。说起办报渊源,楼时伟仍历历在目:“源于方汉奇先生书房的一本旧书,给了我灵感。书里汇集了民国时期北京、上海等地达官贵人编辑出版的多种家庭油印小报,内容大至家风家训,小到居家琐事,娓娓道来,可读可亲。”

这种办报雅事,既有民国腔调、文人风骨又纪录家庭趣事、烛照家国,当时还未入报业的楼时伟受此启发,立马着手开办,第一份《家》报就此问世,创刊词掷地有声:“为有限的空间增添情趣,为温馨的乐屋添砖加瓦。为小小的世界锦上添花,我们不能没有《家》。” 《家》报之萌芽内容也多以家人生活趣事、文化雅集、豆棚闲话为主。首期800份被楼家的亲戚们一抢而空。只是后来由于老楼的工作关系,报纸坚持了两年共五期就休刊了。

2011年,老楼的小孙女出生,他自己也退休在即,正如莫小米在复刊词中所描述的那样:爸爸成了爷爷,儿子成了爸爸。正是这个契机,让老楼萌生复刊之念。正是凭着多年跨界的经历、丰富的资料积累和专业的新闻生产经验,老楼重新办起了《家》报。

楼时伟说:“从年龄角度来说,我的新闻事业已经结束了。但作为报人,办《家》报既能延续自己的兴趣和事业,又能给自己的家留一点财富。每个家庭都应该属于自己的文化底蕴。”这“财富”对他来说,就是用文字记录生活的油盐酱醋喜怒哀乐,用报纸展示文化的承载与绵延。

于是时隔二十年,《家》报孕育在老楼的家庭结构变迁、志趣和努力中,展苞怒放,并一发不可收拾。

有人问老楼,网络时代了,有QQ有微信有朋友圈,为什么还要用报纸这样的方式来记录?老楼淡定地说:“人寿百年,纸寿千年。报纸就是一份家庭档案,是可以传给后人看的。报纸是有香气的,我要以报传家。”

在朋友圈风靡的年代,小小的《家》报用最质朴最本心的方式,记录和表达了对万物的热爱,对生活的追求,对时代绵长的情谊。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郑晖 编辑:王洁
 
动态信息 更多 >
· “科学家”进企业推进数字化 杭州首批50名企业科技特派员上岗
· 从一场大赛看杭州“兵字号”迸发的新活力
· 精准帮扶显成效 “结伴共富·三名结对” 交出年度“成绩单”
· 杭州开出首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电子票据 村级财务票据跨入数字化时代
· 杭州11条道路17日开通 涉及上城、拱墅、西湖、滨江
· 跨境 从杭州服务全球 全国2/3跨境零售出口平台在杭州
· 杭州发布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范
· 3项实践案例入选全省最佳 见证杭州“地瓜经济”提能升级脚步
· 大学毕业生 这份杭州医保“攻略”请收好
· 叶诗文陈雨菲领衔!12名杭州健儿出征巴黎奥运会
到杭州的“海边” 看一场绝美日出
杭州大会展中心正式启用 首批开幕4 ...
西湖荷花再夺桂冠 共获8项荣誉
版权所有 2006 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CopyRight © www.hzxcw.gov.cn  建议浏览分辨率1024×768 IE 6.0以上
联系电话:0571-85251618  E-mail: xcbxm@hangzhouit.gov.cn

浙ICP备07500146号-5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06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