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宣传网>我们的价值观
 
谢谢你 为众人抱薪者
2020-04-24 09:41

记者 张之冰 摄

2020年的春节,除了社区广播的警示,没有焰火,也没有奶茶和火锅。但是我们有医护。

没有哪一个冬天,像今年这样向往春天。这个冬天里,全中国的白大褂凝聚成一道光,他们负重前行,为我们在黑暗的道路摸索光的所在,他们本身就是光,却还为我们追着光。

这次大灾,能让我们记住些什么?能让我们思考些什么?

回家

他们是战士 也是普通人

4月15日下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171名支援湖北重症医疗队员完成隔离,顺利归来。至此,浙大二院189名援外抗疫医疗队员一个都不少地平安回归大本营。

迎接仪式是在医院的大门口,红毯铺地,人们捧着鲜花和横幅站在两边,翘首迎接英雄凯旋,梅滕更与小病人相互鞠躬的塑像静静地立在一旁。

人群中,一块写着“广济红油鸭掌,寻找英雄罗飞”的牌子格外醒目,举牌子的是浙大二院广济食堂的施大厨,手中还拎着一只装有红油鸭掌的袋子。他要在这里找到素未谋面的“罗飞”。

事实上,此次援鄂队员回归前,医院曾组织过一个小调查:回来后最想干什么?

“最怀念广济食堂的红油鸭掌!”署名“罗飞”的答案引起了后勤管理科副主任邵小玲的注意。于是,邵小玲和食堂的七八位大厨一合计,就连夜做了红油鸭掌、豆豉黄鱼、酱黄瓜、泡菜8个拿手菜,通过医院的“特别专运”,打包送到了这些援鄂队员手里。

“今天他们回家,红油鸭掌一定要亲手送到罗飞的手里,请她吃个够!” 至于如何找到罗飞,邵小玲想了主意:在援鄂队员欢迎仪式上,让高个子施大厨举个木牌子,显眼。

“在这儿!”人群里一个清瘦的姑娘朝他们猛挥手,尽管戴着口罩,眉眼已经笑得弯成了半月形,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原来,罗飞是浙大二院心血管内科护士。2月14日,她随着援鄂重症医疗队出发前往武汉,“我很想念广济食堂给我们寄的红油鸭掌,味道很赞很赞,让我想到了家乡的味道。好开心好开心!”

施大厨把手里的鸭掌递给罗飞,挠挠头,憨憨地笑着说:“能给英雄做点儿吃的,我荣幸。”

我们的医护,出征时苦不怕累不怕,但生活中他们其实也是普通人。

感动

让坏的不影响未来 让好的不迷惑现在

医护们在救死扶伤的道路上,经历了普通人难以想象的悲欢离合。患者以性命相托,同时也带给医护人员责任与力量。

杭州市中医院第一批驰援武汉的重症监护室副护士长、主管护师朱佳清在一篇日记中写了这样一段经历:

快下班的时候,又有两位患者要出院,5床的大伯特别兴奋,像孩子一样迫不及待地准备收拾物品,我和徐燕平也跟着替他高兴……不过老爷子中气十足,边收拾边使劲地感谢我们,我们都不好意思了。送他出门的时候,我们留了合影,老爷子说:我年轻时当过兵,和你们拍照必须要站得挺挺的!

我帮他喷了两遍消毒水,又嘱咐了几句,他的儿子已经在门外等待了,老爷子突然转过身,连着对我们鞠了好几个躬!他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和我们道别。此刻,我们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大多数病人都是这样质朴简单。感动的事太多,每天都在发生。但这段经历足以影响我的人生。” 清明假期的最后一天,第一批驰援武汉的朱佳清结束了14天的隔离,终于回到了杭州,“珍惜当下吧。以前没有想这么多,但是这次之后,我对自己职业的理解更深刻了。”

朱佳清说,离开武汉的前一天,她仍被一位“老朋友”的意外来访,触动了心。

中午11点多,朱佳清正在房间忙着收拾回家的行李,同事告诉她:肖贤友的妻子林林(化名)来了。

从进驻武汉市第四医院开始,肖贤友就是重点救治对象,朱佳清每次查房时都鼓励他:“肖先生,你一定要加油!坚持住!”

2月12日上午,新冠肺炎重症患者、47岁的肖贤友在病床上歪歪扭扭地写下一封遗书:“我的遗体捐献国家……”林林和现场医护们全都泪目。当日下午,他被转至金银潭医院,第二天不幸离世。

肖贤友去世后,林林没再见过浙江医疗队的医护人员。当得知浙江医疗队马上要离开武汉,林林特地赶到驻地和他们道一声“谢谢”和“再见”,希望他们都能平平安安回家。一见面,话还没说上几句,大家就忍不住哭成一片。

痛失爱人,林林还没有完全从打击中走出来,但情绪已经比之前平复了不少。她告诉佳清,她和儿子正在慢慢适应没有丈夫、父亲的新生活,一切都会过去,生活还是要继续。母子俩还计划去献血,帮助那些急需用血的患者。

肖贤友一家的故事是武汉患者的一个缩影,他们被病毒无情折磨,却依然对这个世界报以最大的温柔和善意。

“好了,收拾心情,一切归零。让坏的不影响未来,让好的不迷惑现在。”朱佳清在朋友圈写道。据悉,朱佳清入围第二十四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是浙江省抗疫类唯一一位。

城市

公共卫生领域 迎来前所未有的改革

“赶紧回去上班,这50多天的事暂时不想触碰了!不计过往,不慕将来,过好今天吧!” 回归平常,是杭州市援助武汉第三批医疗队临时党委书记、领队、杭州市红会医院副院长邓旻的感受。

疫情终将会过去,所有的医护也将会回归原来的岗位。疫情之后,一个城市应该思考的是什么?

纪录片《中国医生》总导演张建珍在专访里曾说:“在疫情如此严重的情况之下,他们真的是在徒手抢救,我更希望在疫情结束之后,所有医生都可以被善待。”

事实上,为让一线医护彻底放松、凝聚更强战斗力,早在2月,杭州市就出台了关爱基层党员干部和医务工作者的10项举措,被大家称为暖心10条。从落实各项待遇到关爱家属、从确保轮换休整到位到及时做好心理疏导,从保障人身健康到个人待遇的倾斜……每一项都有极强的针对性。

此外,市卫健委上线“关爱医务云系统”,将318名援鄂医疗队员和1000多名一线医疗队员及家属,全部纳入重点帮扶对象,实行一人一帮扶举措。云系统又推出2.0版本,增加了家政服务、子女教育、健康休养等六类暖心实事项目。

有特殊时期应运而生的举措,折射出一个城市对医疗卫生体系的整体思考和规划。

“这是一次公共卫生领域前所未有的改革,更是一次大健康、大卫生理念引领下的体制机制创新。” 日前,记者从市卫健委了解到,今年杭州将在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和大健康体制机制上做一次大革新。

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说,随着医卫工作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特别是大健康、大卫生理念的确立,加快健全杭州特色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是今后一段时期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其中,提高医护人员待遇和优化大健康科研机制方面是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优化大健康科研机制方面,将加强与属地医学院校尤其是公卫学院合作,共同培养一批既懂得公共卫生,又懂得系统防疫、应急响应的综合性公共卫生人才队伍。

提高公卫人员待遇,改善职称评聘晋升,是留住医卫人才最直接的方式。此次改革,将全力保障公共卫生医疗机构人才引进。健全完善卫生健康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办法,完善医务人员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方式,更加注重临床实践能力和实际业绩,将医务人员在重大自然灾害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表现列入职称评定指标中。

此次疫情,对一个城市防控能力、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医疗体系甚至是治理水平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一家医院,代表了一座城市里多少家庭的希望。

教育

培养医护人才 需要更多投入和支撑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时代,医生不可或缺。我们也知道,他们的工作很复杂,极具专业特质,要通过长期的学习、研究、考核,才有资格走上这样一个特殊的岗位。因此,只有源源不断的后来者愿意加入进来,才会缓解当下医疗资源短缺的压力,才能有更多人为我们的岁月静好而负重前行。

疫情期间,李兰娟的一段话受到了广泛关注,她说:疫情过后,希望国家能够把高薪留给那些奋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科研人员、军事人员,希望国家能够更加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一名科学家。

对于培养医护人才方面,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医学院教学副院长丁悦敏有自己的思考:

众所周知,优质的医学人才培养周期非常长,从大学阶段算起培养一个能胜任临床工作的医学博士起码10年以上,且在每个培养环节都需要比其他专业更多的软硬件投入和支撑。对于各医学院校来说,办学经费的限制是目前最困难的事。应该加大医学人才培养环节的资金投入,为医学院提供更充分的配套资源,比如高水平的附属医院、研究所等,这样才能保证高质量的医护人才的培养。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对各国的医疗体系和资源都是严重的挑战,也让全社会对医护人才培养的关注达到了新高度。疫情带来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本次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也明显地暴露出我国人均医疗资源短缺的现实。这个短缺不仅体现在医院床位、医疗设备等硬件设备上,更体现在医生、护士、专业技术人员(比如呼吸治疗师)等专门人才的配备上。为应对这种人才的短缺,国家的响应非常快,相信未来一段时间,在全国范围内,配合专业认证工作的推进,高水平医学院校对于医学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招生规模也将逐步扩大,以满足社会民生需要。

此次疫情发生发展过程中,也暴露部分出医疗相关从业人员公共卫生相关意识较为薄弱的现状,这给我们医学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重要警示,让我们反思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时候是否出现疏漏。

可以预见,经过此次疫情,公共卫生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将引起全社会更多的重视。实际上,国家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已经把发展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卫生检验、营养与食品卫生、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等公共卫生类专业的重要性提高到了战略高度。疫情过后,更多医学院校应该会在专业调整和设置上予以体现。

浙大城市学院医学院目前有临床医学、护理学和药学三个专业,经过这次疫情后,我们也在考虑新增符合社会民生需要的专业,具体增设哪个专业还有待进一步调研和论证。前期和美国罗马琳达大学、浙大邵逸夫医院三方合建了国际健康科学中心,已经开始呼吸治疗学和口腔卫生学两个方向的合作办学,有望培养出社会急需的呼吸治疗师和口腔卫生士等新型医学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我们浙江省杭州市乃至全国的相关医疗单位输送紧缺人才。

记者手记

任何一个职业都需要些正反馈,医学尤其是。所有的医护工作者,他们的光荣和仁心,值得我们一次次地提及、一次次地记住。

“正反馈”,于普通人或是一束鲜花、一盒红油鸭掌;于患者或许是一个鞠躬、一封遗书又或是一次献血;于一个城市而言,是一系列举措,是一场革新、一项规划;于教育而言,是一项专业的设置,一次资源的调配……“正反馈”的形式有太多,但方向只有一个——让更多人对医护这一职业更尊重和爱护,而不是只在需要他们的时候才想起珍惜。

我们对于医护职业的尊重,并非在于医护人员是没有道德缺陷的天使,而在于他们代表了人类可以用知识和科学去对抗自身的无常与脆弱性的希望之光。因此,医护是一个有门槛的职业,又是一个需要守得住孤独的职业,所以不要因为一蔬一饭的忧虑、一时一刻的困顿,让医学的后来者寒心和胆怯。

长眠在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中文翻译简洁而富有哲理: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充满了医学人文主义色彩的话,我们也可以反过来理解,不一定只要求医护人员这样对待患者,我们也同样需要抱着这样的心理去对待医护,因为即便是脊梁,也是肉体凡躯,就算是英雄,也会流血流泪,他们也同样需要治愈、帮助和抚慰,不止是在此刻,也在疫情结束之后,以及更久的将来。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郑晖 通讯员 徐尤佳 詹雅 编辑:王洁
 
动态信息 更多 >
· “科学家”进企业推进数字化 杭州首批50名企业科技特派员上岗
· 从一场大赛看杭州“兵字号”迸发的新活力
· 精准帮扶显成效 “结伴共富·三名结对” 交出年度“成绩单”
· 杭州开出首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电子票据 村级财务票据跨入数字化时代
· 杭州11条道路17日开通 涉及上城、拱墅、西湖、滨江
· 跨境 从杭州服务全球 全国2/3跨境零售出口平台在杭州
· 杭州发布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范
· 3项实践案例入选全省最佳 见证杭州“地瓜经济”提能升级脚步
· 大学毕业生 这份杭州医保“攻略”请收好
· 叶诗文陈雨菲领衔!12名杭州健儿出征巴黎奥运会
到杭州的“海边” 看一场绝美日出
杭州大会展中心正式启用 首批开幕4 ...
西湖荷花再夺桂冠 共获8项荣誉
版权所有 2006 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CopyRight © www.hzxcw.gov.cn  建议浏览分辨率1024×768 IE 6.0以上
联系电话:0571-85251618  E-mail: xcbxm@hangzhouit.gov.cn

浙ICP备07500146号-5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06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