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宣传网>我们的价值观
 
“少数派”的穿街过巷之旅
2020-06-30 09:15

一个城市的文明,有时就是一个简单的坡道、一个厕所、一个手势……

偌大的城市,在行色匆匆的人群中,还有一些特殊的身影,他们或许行动不便,或许目不视物,他们隐身于城市一隅不太引人注意,他们是城市里的“少数派”。然而我们却不能因此就将他们忽略、遗忘。城市建设不应只注重锦上添花、更应记挂着要雪中送炭。

据统计,在杭州持证残障人士有22万、老年人170万、儿童133万。无障碍环境建设,不仅关乎残障人士的需求,也贯穿每个人的全生命周期——老、弱、病、孕、幼等人生的各阶段,都可能需要用到无障碍环境。2022年的亚(残)运会,预计将迎来2.66亿人次的游客。那些拖着行李箱、操着各国语言的游客,也需要一个无障碍的杭州。

近年来,杭州大力推动全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在地铁站、商场、过街天桥、医院、图书馆等场所,到处可见无障碍设施与标识。对照国际化,杭州将优化和完善这些设施,把杭州建成“有爱无碍”的城市。

35分钟穿过过街地道

无障碍设施好不好 用的人说了算

中山北路,是杭州最繁华的路段之一,饭店、理发店、服装店、银行等等,店铺林立、商家云集,藏着老底子杭州最丰富的烟火气。

“我已经四五年没有到这里来了。”对于中山北路,张倩岚有着美好的回忆,但仍然望而却步,店铺门口的台阶,对张倩岚来说是拦路虎。“我们不会选在这里吃喝玩乐。”张倩岚在一次医疗事故中脊髓受损,与轮椅为伴已经24年。

记者在张同泰名医馆门口见到张倩岚,准备与她一起开始一段“过道之旅”——我们要一起穿过仙林桥直街,到达中河北路高架桥下,再沿着长宁街、大福清巷往南走到庆春路,往北回到孩儿巷与中山北路交叉口。这其中,途经3个十字路口、一个地下通道、一座跨河桥和一个过街天桥。

轮椅上的穿街过巷,有着正常人无法想象的难关。天下着雨,张倩岚一手撑着雨伞,一手掌控轮椅,时不时使上臂力,颇费一些功夫。

仙林桥直街的地下通道,把轮椅的车头用力提起,跨上破损的坡道,费力地登上人行道,驶过五六米凹凸不平的路面,才能到达过道的直梯。直梯载着她从负一层出来,拦在她面前的是三段45度左右的坡道。这个高度的坡道,对轮椅来说是无法跨越的。幸而坡道旁装有一个“神器”——“无障碍升降平台”能帮助她。

墙上贴了一张“温馨提示”:本无障碍电梯专门为行动不便的轮椅使用者提供服务,如需使用,请按“对讲按钮”通知工作人员前来操作设备。服务电话:180********

正准备拨打电话,管理员张大姐和王大姐已经从监控器中看到了,王大姐拿着三个遥控器出来了。掀开保护罩,遥控器开启,“无障碍升降平台”就开始工作了:缓慢上移,打开护臂,等轮椅挪动到台板上固定好,放下护臂,就开始缓慢下移。结束后,只要摁下遥控器,就自动收回去。

“我有点儿慌。”正在下坡的张倩岚说。王大姐应道:“别怕我们在呢。”

王大姐说:“看到有人需要使用,我们一般会问两个问题:着急不着急?会不会恐高,有没有高血压等疾病。”

据了解,此处的三个“无障碍升降平台”是去年12月开始启用的,但是使用的次数极少。由于使用一次至少十分钟,且要借用坡道,在使用过程中,推着自行车、电瓶车的行人要在一边等待。“我们出行也不愿意麻烦大家。我们尽量不走这样的通道。”对于造成短暂的排队,张倩岚十分不好意思。

如此反复三次,张倩岚总算把地下部分走完了,全程35分钟。

张大姐介绍,设备的管理单位“西湖市政地道养护”,对设备进行一个月一次的维护。但在管理上,也有遇到一些小问题。除了在使用时,设备的使用会和斜坡的使用“打架”之外,路过的行人会对设备有好奇,会把罩子掀开看看研究一番的;甚至有路人牵出来遛弯的小狗在设备上撒尿的。

“有总比没有好。”路过的大爷竖起大拇指说,杭州很有温度。但也有不同意见的,在一旁看过全程的大哥提出,这个升降平台确实能解决问题,但是效率不高。

乘坐直梯,总算从地下回到了地面。张倩岚又碰到了另一个问题:出了电梯口,就是中河高架下,左边是一座跨河的小桥,右边是高架的大柱子,前面是横亘的汽车道——这里成了她的“孤岛”。无奈她又回头,重新坐直梯下到负一层,再次使用“无障碍升降平台”找到了对的路,出口正是长宁街。

接下来的路好走了许多,但仍有一些阻隔:长长的人行道与马路之间一直没有坡道,偶尔看到有坡道,却被一些竖着的警示桩所阻挡,所以她只能一直与汽车“抢路”。庆春路和中河路交叉口,是一座过街天桥,她的轮椅没办法上,只能与自行车一起走非机动车道。

“要出门我们首先考虑的是有没有无障碍厕所。”张倩岚像每个普通女孩一样,喜欢吃饭逛街买衣服,她们有固定的活动圈,她们更愿意去商场,因为商场的无障碍设施最齐。每一次出席活动之前,他们都会提前到活动场所先考察。

事实上,这一段路对于盲人来说也并不“友好”。据记者观察,仙林桥直街与庆春路之间的这一段中山北路道路东侧,盲道被4辆汽车、5辆电动车和不计其数的共享单车占用。在道路西侧,盲道贴近店铺的台阶,时常有商家占道、行人排队,还有楼上空调水滴落。而仙林桥直街的人行道上,没有盲道铺设。其他地方已经铺设的盲道有许多也不够规范。

让“少数派”看到更多的风景

杭州一直在努力

时代在向前发展,杭州也在进步。

她清楚地记得2002年时,公交900路引进了第一批带有无障碍出行设施的公交车。她兴奋地来到起点站城站火车站,体验一下方便上下公交车的感觉。“当时还是下班高峰期,许多乘客都看着司机把设备放下来,把我接上去。但是我还是很不好意思,耽误了其他乘客的时间。”张倩岚说,她更希望能不麻烦到别人。轮椅上的那个被世界照亮着的人,也会想着去照亮这个世界。

轮椅上的日子有难关,也会有华彩。杭州的每一次无障碍设施的进步,都让张倩岚觉得她与这个城市更近了。仅就公交系统而言,各种无障碍出行设施及服务举措频出。

2002年,杭州公交900路,引进了第一批带有无障碍出行设施的公交车。

2015年,杭州公交16路推出了全国首个“博爱专座”,号召将座位专门留给“老弱病残孕幼”等需要照顾的乘客。

2016年3月 ,杭州市的下肢残疾人朋友开上了有车篷的残疾人机动轮椅车。

2018年,“博爱专座”从车厢延伸至站点,在第三社会福利院等福利机构、市区部分老校区周边的公交站点内,设置方便老年人等群体候车的专属座位。

2018年3月1日起,杭州市持证残障人士均可免费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 2018年4月1日起,杭州市区残疾人驾驶的本人机动车停放,实施收费减免优惠政策。

2018年11月,杭州公交在42路上首推“盲人乘车引导系统”。

2019年10月,又有新一批线路引入盲人语音引导,截至目前,主城区一共有16条公交线路,通过语音引导,实时报站和重复提醒,为视障者及老年人的出行保驾护航。

据了解,截止到2020年3月底,杭州主城区公交营运车辆4809辆,其中,与车辆同步配置轮椅导板的有1841辆。大部分的10米及12米型公交车都配备有无障碍踏板和专门停放轮椅的空位,面对需要帮助的乘客,公交司机都会主动热心地为他们提供服务。

今年以来,无障碍设施工作推进的力度更大了。市人大常委会近期前往6个城区的车站、医院、商场、亚(残)运会场馆等公共服务场所进行实地集中视察。6月4日,我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动员部署会提出,要打赢无障碍环境建设大会战,努力成为全国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要窗口”。6月19日,市人大常委会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专题询问。14位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市人大代表围绕无障碍环境建设提出询问,市政府分管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现场应询。本场专题询问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在线观看达12.8万人次。

路过大福清巷的一个小摊,张倩岚照例买了两注彩票,她说:“我希望杭州无障碍设施的铺设更完善,这样我们能到更多的地方看风景。”

专家建言: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提升

方舟 无障碍环境建设专家、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无障碍研究所顾问

总体来说,杭州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但是对标国际还是有一些差距。比如,在国外的大学校园里可以看到残障人士自如地学习生活,他们从小到大独立自主地成长;美国322万视障人士有10000多只导盲犬,而国内1700万视障人士,只有不足200只导盲犬。

事实上,杭州在2004年就已经把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放到一个重要位置,并发布了《杭州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办法》,将无障碍设施的使用人群扩展成了残疾人、老年人、孕妇、儿童、伤病人。2011年,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在杭州举行,各种无障碍设施进行过一次比较大的升级和维护。此次我们要做的,不光是为亚运会、亚残运会服务,我们要更长远地来看问题、做一个更长效规划,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

无障碍环境建设要从细节着手做到精准到位,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提升。同时,要系统推进公共场所的无障碍环境建设,能让行动不便者便捷地到达不同的场地。

“不是不人道,而是不知道。不是不理解,而是不了解。”事实上,盲道被占用、坡道设置警示桩、无障碍停车位被占用、无障碍厕所被改成储物间……这些可能并不是故意的,而是许多人并没有想到残疾人的需求,因此要多做宣传,理应积极倡导扶老助残的人道主义精神,让无障碍文化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城市的主流文化之一。我们要形成无障碍建设的正向循环,合格的设施可以让各类人群走出家门融入我们的生活,这样我们可以更了解他们,之后我们会更重视,更好地建设无障碍环境。

此外,杭州正在打造“全国数字治理第一城”,可以借力数字赋能,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

首先,无障碍环境建设覆盖范围广、系统性强、标准要求高、涉及场所多、管理部门复杂,因此一定要纳入城市综合平台统一管理。目前有几个事情可以做:1.建立一个多部门协同的无障碍管理平台,覆盖无障碍环境的问题发现、图纸设计、施工情况、验收结果、持续管理等多个环节。实时追踪整改进度,精确溯源问题起因。2.形成一张无障碍电子地图,提供无障碍设施的查看、导航等功能。3.建立电子导盲体系,代替室内盲道,辅助室外盲道。4.建立无障碍停车位预约系统。无障碍停车位依法应该空置,但一些场所的停车位十分紧张,需要建立一个较为合理的机制缓解两者之间的矛盾。5.建立远程手语(外语)服务体系。各个场所培养专业的手语(外语)人才十分困难,远程视频加后台专业人员的方式,比起传统的现场陪同翻译的方式更为经济有效。6.利用物联网手段给盲人提供红绿灯过街信息、公交信息,比起传统的功放过街音响,提供更多信息也更少影响其他人。7.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在商超门口设置可以识别轮椅、婴儿车的自动门或闸道,既满足轮椅通行又减少商场的管理难度。8.为电视、网络视频等添加语音转文字功能,添加实时字幕。

记者手记

英国作家狄更斯说,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取决于它对弱者的态度。

在整个体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好心人:耐心等待的行人、上坡会搭把手的路人,以及像王大姐张大姐这样细心维护设备的管理人员等。然而轮椅上那个被世界照亮的人,还是想独立地生活,去照亮这个世界。

“爱的反义词不是憎恨,而是忽视”,残障人士在数量上是“少数派”,但能否让这些“少数派”出得了门、享受得了城市繁华,却恰恰是城市文明进步的体现。“无障碍”建设是现代都市不可或缺的元素,一个“无障碍”的城市是“多数派”和“少数派”和谐共生、互相促进的成果。

杭州,正在给弱势群体创造和提供更多无障碍条件,让他们的生存发展“无障碍”,享受和健全人一样的幸福生活,“无障碍”是保障弱势群体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必要条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小贴士Tip:所谓无障碍升降平台,主要是由轨道和升降台板组成的,类似一个简易的小电梯。轨道是镶嵌在通道出入口的墙壁上的,随着楼梯的坡度向下延伸,一直到地道内部。而升降平台在不使用时可以折叠靠着墙壁放置,这样不会占用通道出入口处的空间。乘坐轮椅的残障人士在使用时,轮椅四个轮子可以被固定在台板上,按动开关后就可以控制升降平台进入地下通道,安全方便。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郑晖 通讯员 王亚东 编辑:王洁
 
动态信息 更多 >
· “科学家”进企业推进数字化 杭州首批50名企业科技特派员上岗
· 从一场大赛看杭州“兵字号”迸发的新活力
· 精准帮扶显成效 “结伴共富·三名结对” 交出年度“成绩单”
· 杭州开出首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电子票据 村级财务票据跨入数字化时代
· 杭州11条道路17日开通 涉及上城、拱墅、西湖、滨江
· 跨境 从杭州服务全球 全国2/3跨境零售出口平台在杭州
· 杭州发布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范
· 3项实践案例入选全省最佳 见证杭州“地瓜经济”提能升级脚步
· 大学毕业生 这份杭州医保“攻略”请收好
· 叶诗文陈雨菲领衔!12名杭州健儿出征巴黎奥运会
到杭州的“海边” 看一场绝美日出
杭州大会展中心正式启用 首批开幕4 ...
西湖荷花再夺桂冠 共获8项荣誉
版权所有 2006 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CopyRight © www.hzxcw.gov.cn  建议浏览分辨率1024×768 IE 6.0以上
联系电话:0571-85251618  E-mail: xcbxm@hangzhouit.gov.cn

浙ICP备07500146号-5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06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