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宣传网>我们的价值观
 
实干兴邦 他们是这样的“领头雁”
2020-11-30 15:03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在百姓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实践中,离不开一群人的身影。他们当中有尽心尽责、拼搏干事的“领头雁”,有奋勇当先、穿梭于各个场景的领跑人,也有为城市发展努力打开框架的“操刀者”。身处不同岗位,他们始终深耕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在困难和挑战中不辱使命、勇往直前。

11月13日,浙江省授予117名同志“浙江省担当作为好干部”称号,杭州有10人入选。本文选择了其中三位代表,以展现这个群体的风采。

勇于担当,做一方热土的“小棉袄”

——建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俞伟

下午1时,刚结束一个会议,俞伟匆匆啃了几口面包,就马不停蹄赶到下涯镇项目点上,现场协调杭衢铁路大桥搅拌站的选址问题。从早上7时50分到办公室开始,先是两个部门的负责人找他汇报工作,随后牵头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固定资产投资推进会,最后还协调解决了两个重大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直忙到晚上。他每天的工作总是排得满满当当,“5+2”“白加黑”对于他来说是稀松平常的事。

俞伟是一名“工作狂”,也是典型的“狮子型”干部。

今年7月,俞伟遇到了职业生涯中新安江水库的“第一次”——61年来首次开启九孔泄洪,根据预判,下泄流量、持续时间都将史无前例。

7月8日,得到省防指调度实施新安江水库九孔泄洪的消息时,俞伟正在贵州岑巩参加东西部扶贫活动。俞伟马上安排返程,一刻不留,直赴防汛指挥部。

召开视频连线会议、专题分析研判、风险预测管控,组织人员转移、堤防加固、物资调配,开展江面及沿线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接下来的10余个日日夜夜,防汛指挥调度和灾后重建工作是俞伟的日常。

“新安江中学门口被淹啦!”听到这个情况,俞伟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其时恰逢高考,新安江中学是建德市主城区重要考点,但学校大门口的320国道受淹中断,数千考生面临出行难题。

被淹路段约有三四百米,怎么办?高考要延期吗?“不能让一个考生受到影响。”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俞伟当即决定,要紧急抬高这一路段,确保车辆能到达考点。沙石从哪里来?抢修人员从哪里抽调?如何与洪水抢时间?接踵而来的一系列问题,在其后的不到20小时中都快、准、狠地解决了。

最终,一条保障高考的道路被临时搭建起来,没有一个考生被耽误。

来不及喘口气,俞伟又投入灾后重建工作决策、项目协调、难题破解、督查推进工作。“我其实就是个‘小保姆’,保障家里人安全健康、吃饱穿暖。”作为建德土生土长的干部,他怀着对一方水土、一方百姓的深情厚谊,始终把群众的利益和难处多考虑一些,更多地体现工作的温情和温度。

“说实话,政府工作面广量大,我个人分管的就有经济发展、财税金融、司法、行政审批、人力社保、安全生产等等方面。但我们是党员干部,是人民公仆,所有的付出是为了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在为人民服务,都是应该的。”

“就建德的经济发展而言,我个人觉得最有成就感的就是让农夫山泉这个企业在建德发展壮大。”建德是农夫山泉的故乡,早在1996年,农夫山泉第一家工厂就落户建德紫金滩。俞伟自2010年以来在新安江街道相继担任办事处主任、党工委书记,见证了农夫山泉在建德的发展与成长,协调解决了一些具体问题,后担任市领导,也一直把农夫山泉作为重点服务对象。一系列努力,最终促进了农夫山泉建德生产基地的做大做强。据了解,农夫山泉今年将为当地财政增加6.4亿元的税收。

“行动最有说服力,落实才见真功夫。”这是俞伟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事实上,在他的直接领导和推动下,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今年上半年,建德市GDP增长3.0%,名列全省第10,这是建德历史上有数据以来最好的增速排名;争先创优MEI指数成功登顶全省第一方阵。

“工作31年,无论在哪个岗位,我始终没有觉得自己是个领导。更大的平台就意味着要做更多的事,把这些事完成好,是最基本的品质。” 这就是俞伟的“生命线”,是他对这方土地的满腔热情,对这份责任的勇敢担当。

城市医疗防护“架构师”

——市卫健委党委委员、副主任应旭旻

中国哪个职业最硬核?2020年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证明了,医生最硬核。因为他们代表了人类用知识和科学去对抗自身的无常与脆弱的希望之光。

2020年初,疫情来袭,整座城市陷入停滞。

对内,在抗疫最前线,第一时间建立起一套严密控制病毒输入源、精准切断病毒传染链、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疫情防控科学体系。

对外,迅速组织起精干的医疗队伍,分批次出征武汉,并保障他们的防护和物资。

这些千头万绪工作的有力推动者之一,就是医学博士,杭州市卫健委党委委员、副主任应旭旻。他的背后,是扎实全面的医学知识储备和科学缜密的现代医疗管理方式,是这个城市“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无缝衔接”闭环式应急医疗体系,是千万个的普通市民。

1月19日,杭州市卫健委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应旭旻任副组长。1月21日,杭州宣布发现了第一例确诊病例,整个城市的气氛刹那间紧张起来。

临床医生出身的他沉着冷静,迅速确定了1家市级定点医院和7家县级定点医院。增加医院病人收纳容量、快速提升收治能力,是疫情之初摆在应旭旻面前的又一道难题。面对年初疫情防控日益严峻的形势,市卫健委于1月23日中午果断决策:“西溪医院必须立即全院腾空!”下午2时许,应旭旻带领的工作团队就出现在西溪医院。“要争分夺秒抢时间,让每一名病人平安、快速转运分流,为杭州应对疫情腾出时间和空间!”曾经在市急救中心和西溪医院任职的他,对医院管理和急救转运工作十分熟悉,他按照“一人一策”原则迅速指导医院制定了每一例病人特定的转运方案和交接流程,当西溪医院最后一名住院患者的转运方案敲定时,已是午夜12点。

1月24日大年三十,天色未亮,应旭旻又出现在西溪医院病房,现场指挥和参与转运病人工作。在他的周密部署下,西溪医院自1月24日起全面暂停门诊,并在不到24小时内腾空病房181间,安全转移分流原住院病人309人,使全市专用救治床位达到了819张。他指挥医院在一天之内改造负压隔离病房,动员组建了首批报名进入隔离病房的医务突击队,为实现定点医院“应收尽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第一例疫情发生前一周,我们已经发现异常情况。” 应旭旻掏出手机,打开了“卫健警务新冠肺炎防控数字驾驶舱”,界面上,杭州市市属医院就诊人数、发热门诊数量等一目了然,并实行动态监测,“发热门诊人数明显超过了以往同期数据,系统已经预警。” 应旭旻说,这个“驾驶舱”在疫情发生以前就已经初具雏形,旨在提升管理效能、服务百姓健康。

而事实证明,数字赋能下的医疗服务,对其后杭州迅速构筑起疫情防控体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驾驶舱”将公安数据和卫健数据实行比对碰撞,实现对重点对象的精准确认和全程追踪。在此基础上,工作专班研发了在全国200个多城市推广应用的“杭州健康码”,开创了全球疫情防控管理数字化的先河。

从临床医生到管理岗位,应旭旻的目光也从单个病人转向了一个城市的医卫体系的构筑、人民医疗健康的保障。“病人最大的需求是什么?很简单,是要把病治好。”在他看来,医院最重要是临床学科的建设,人才队伍的培养。但众所周知,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他对市属医院的发展有着长远的规划和期待——每一家市属医院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专科特色,发挥好这些特色,与国内顶级的医学院校合作,引进人才、建立科研实验室……“这些都是市属医院发展的关键步骤。”应旭旻说。

组建杭州市医疗救治专家团队,利用“卫健数字驾驶舱”科学测算患者就医需求,牵头制定中医药预防和防治方案,实现医务人员“打胜仗,零感染”的目标……这些成果的背后,是应旭旻“白+黑”“5+2”的“007”作业模式,是连续工作70余天,最长持续工作70多小时,“一张行军床”“一碗方便面”的工作常态,是初三的儿子独自被留在家中一日三餐点外卖的生活状态。

怀有济世仁心、使命初心,敢于创新、勇于担当,这就是一个肩负城市人民医疗健康责任的干部的日常。

与时间赛跑的地铁“开路先锋”

——杭州市地铁集团副总工程师裘志坚

“这里够大,不过也不行……”2019年7月的一天正午,站在湖州长广煤矿那些被烈日炙烤后温度超过40多摄氏度的矿渣上,裘志坚抹了把脸上的汗水,顾不得湿透了后背的衣服,果断转身招呼同事下山,“再去富阳看看……”

从2017年开始,地铁集团上下全力铆足劲与时间赛跑,然而在2019年这时间比金钱还珍贵的时段,谁也想不到,渣土消纳竟成了制约地铁工程推进的关键因素。

为找到合适的渣土消纳点,裘志坚带领同事下渔场、探矿坑、登山顶,踏遍了杭州及周边20多个可能消纳渣土的地方,终于为地铁项目确点、建设和启用了16个消纳点,基本解决了地铁项目渣土消纳难题。

而事实上,解决渣土消纳难题,只是裘志坚的一个短短赛程。作为地铁集团副总工程师、建设管理部部长的他,负责地铁建设的工程筹划、协调推进和质量管理,是地铁工程建设各项施工保障资源要素落实的总管家,是为地铁一线施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开路先锋。

裘志坚每天一进办公室,就能见到墙上挂着的一幅“作战图”——“杭州城市轨道交通三期建设规划调整方案”。整个杭州地铁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凝结在这一张图里。柜子里整整齐齐摆着40多本工作笔记,记录着裘志坚走过的地铁建设路。

“我是学隧道、学地下工程的。2003年12月26日,就在如今的婺江路站,杭州第一个地铁试验站动工。”作为杭州第一代地铁人,裘志坚见证了杭州地铁从无到有的每一步华丽蜕变,“杭州的地质很复杂,建这个试验站,就是为了看看杭州到底适不适合建地铁,要如何建地铁。”这是杭州这个城市地铁的起点。正是他带领一帮人,在全市各方的支持下,迎难而上、毫不退缩、四处奔走,为地铁三期建设有序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看着亲身参与的地铁2号线东南段13个站点亮相之后,2017年6月,裘志坚到建设管理部走马上任。摆在他面前的,就是杭州地铁三期工程筹划。

工程筹划就是地铁建设时序安排的总指挥。按照2017年底前三期线路要全部开工建设的目标,他倒排计划、提前谋划,统筹各单位、各部门编制完成12条线路的工程筹划;梳理编制完成了各类报批和绿化、管线等审批、招标、开工计划共56项,各类计划文本摞起来超过一米多高。“我这个工作就是解决问题的。找我少了,说明工程进行顺利了。”裘志坚说。

改“串联”为“并联”,创新实行“管线先行”工作思路,在短短半年时间内,裘志坚带领团队,为地铁三期建设各工点如期开工创造条件。

裘志坚的工号是第33号,意味着当时的地铁集团只有33个人。而如今,杭州市地铁集团已经发展到了1.8万余名员工。在杭州地铁工作的17年时光中,裘志坚的工种一直在变,他做过科研,干过工程建设,开拓过地铁上盖综合体,还负责地铁工程推进和质量管理,唯一没变的是杭州地铁建设者“杭铁头”的精神。

工作到深夜十一二点是常态,十年没有请过年休假,天还没有黑透能在小区里转一圈已经是最好的放松……“现在家里基本顾不上。以前不回家要跟家里说一声,后来是要回家说一声,现在回不回家都不用说了。”裘志坚对家庭又愧疚又遗憾。

“我不想坐在办公室里,我想做一些与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的工作。”这是裘志坚的初心。

“外面车马喧嚣,我们要心如止水。”这是裘志坚的精神世界。

记者手记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担当作为好干部”拆开理解,就是敢担当、有作为,然后才是干部。

担当需要有激情和能力。需要敢于担当不是逞匹夫之勇,而是要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作为则讲求务实,讲求实际,不图名利。

我们庆幸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在时代的潮流里,有着这样一批不同的做法,却有着一样的为民担当的好干部。

他们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使在其位、谋其政、干其事、求其效成为一种政治风尚。

换个角度来说,宣扬这种精神、给予他们应有的荣誉,就是旗帜鲜明地支持、保护他们,让他们有底气、能够“豁出去”“为他们撑腰打气、加油助威”,让探路人专心谋事,让开拓者奋勇前行。

一个国家是这样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这样求真务实的人,能够不尚浮华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认清肩上担子的沉重后依然热爱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精神和灵魂的人,只有一个国家能够尊重并宣扬这样的精神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郑晖 编辑:吴阳杰
 
动态信息 更多 >
· “科学家”进企业推进数字化 杭州首批50名企业科技特派员上岗
· 从一场大赛看杭州“兵字号”迸发的新活力
· 精准帮扶显成效 “结伴共富·三名结对” 交出年度“成绩单”
· 杭州开出首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电子票据 村级财务票据跨入数字化时代
· 杭州11条道路17日开通 涉及上城、拱墅、西湖、滨江
· 跨境 从杭州服务全球 全国2/3跨境零售出口平台在杭州
· 杭州发布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范
· 3项实践案例入选全省最佳 见证杭州“地瓜经济”提能升级脚步
· 大学毕业生 这份杭州医保“攻略”请收好
· 叶诗文陈雨菲领衔!12名杭州健儿出征巴黎奥运会
到杭州的“海边” 看一场绝美日出
杭州大会展中心正式启用 首批开幕4 ...
西湖荷花再夺桂冠 共获8项荣誉
版权所有 2006 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CopyRight © www.hzxcw.gov.cn  建议浏览分辨率1024×768 IE 6.0以上
联系电话:0571-85251618  E-mail: xcbxm@hangzhouit.gov.cn

浙ICP备07500146号-5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06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