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监察“最后一公里” 村级监察联络员作为“前哨”和“触角”,发挥着“家门口的监委”作用,打通了监察“最后一公里”。
“最近,村民们在议论一笔最近的土地征用款——几年前就已经支付过了,现在会不会是重复支付。”2019年3月,建德市大同镇富塘村监察联络员胡军,向镇监察办公室主任何明汇报工作时说道。接到反映后,何明立即组织人员调查核实。调查结束后,大同镇党委给予村党总支书记通报批评,给予村会计诫勉问责处理,所涉及款项39260元,全部退回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账户。 胡军是建德市监委派出街道(乡镇)监察办公室选聘的村级监察联络员中的一位,有着村级事务阳光公开、收集上报问题线索等7条具体工作任务。 推进监察工作向基层延伸,规范建设街道(乡镇)监察办公室,聘任社区(村)监察联络员,打造“家门口的监委”,让基层党员干部感受到“监督就在身边”,鼓励和引导基层群众有序参与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是建设清廉浙江的重要任务。事实上,杭州在2018年6月就开始了相关的实践和探索。同年7月初,杭州又推动监察职能向基层延伸,成为全国首个实现乡镇一级监察派驻机构全覆盖的省会城市。 今年,随着监察监督体系不断向基层拓展延伸,省纪委省监委扎实推进村级监察工作联络站设立工作,实现全省覆盖。杭州在村级监察联络员工作基础上,积极做好村级监察工作联络站的“设管服”。截至4月底,全市3144个行政村设立监察工作联络站,除村(居)监会主任空缺等原因外,已聘任联络站站长2945名、其他联络员7000余名。 几年来,杭州持续深化监察职能向基层细化延伸的改革实践探索,构建“四全”模式,打造群众“家门口的监委”。即以全方面覆盖为目标构筑监督网络,成为群众家门口的“监督探头”;以全流程管理为抓手完善制度机制,成为群众家门口的“监督堡垒”;以全天候受理为依托接待来信来访,成为群众家门口的“纳诉窗口”;以全方位震慑为导向强化执纪问责,成为群众家门口的“执纪利剑”。 推动监察职能向基层延伸,是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今年,杭州将继续发挥先行先试优势,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谁来监察”“监察什么”“怎样监察”中出现的新问题,增强监督执纪的实效。除了“常规动作”,各地还根据自身提点设立了许多“自选动作”。例如,淳安县富文乡监察办开通“廉情直通车”;富阳区定期组织监察联络站成员参与村(社)巡查“回头看”、“清廉村居”信访化解专项行动、“三小一房”监督等工作。此外,各区、县(市)还抓住杭州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契机,为乡镇(街道)纪检监察机构和监察工作联络站插上科技的翅膀。如萧山区义桥镇监察办公室在推行转账支付、扫码收款全覆盖,打造“无现金收支”村(社)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村级资金流向,形成小额资金管理数据库,通过各村数据比对及时发现、纠正问题。 把监督“前哨”扎在基层末梢,一个现代化“神形兼备”的基层监察体系正在形成,而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也正在不断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