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不端:只有学术界,没有娱乐圈
就“翟天临涉嫌学术不端”事件,北京电影学院昨日发布通报:撤销翟天临博士学位,撤销其导师陈浥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翟天临为他的虚荣与不诚实付出了惨痛代价。但愿此时此刻的翟天临不是在痛悔当初为何要秀出那张博士后通知,而是把自省的时间段拉得更长一些——究竟是从什么时候起丢失了“诚实”这一做人的核心价值?果能如此,此番经历也算是塞翁失马。
不必讳言,“翟天临学术不端”事件之所以引起巨大反响,惊动教育部表态“零容忍”,与其明星身份不无关系。所谓“出头的椽子先烂”,翟天临就是那根“出头的椽子”。尽管我们可以说他这根椽子本来就是烂的,但也无法否认,在中国学术界这样的烂椽子不知有多少。所以就“翟天临学术不端”事件而言,人们要看的不仅仅是翟天临本人受到了什么处理,更期待此一事件能成为中国整治学术不端问题的一个转捩点。
学术不端,没有娱乐圈,只有学术界。审视翟天临事件,应该抽离其艺人追求“学霸”光环的特殊性,探讨学位授予审核不严在学术界的普遍性。翟天临被撤销了学位,其导师被撤销了导师资格,但显然,整个事件还不应该就此画上句号,因为博士学位的授予并非导师一个人说了算,论文评阅有至少5位专家,论文答辩委员会有5到7位专家,学位评定委员会则由9到25名专家组成。层层把关下网漏吞舟,是说不过去的。
对学术不端“零容忍”,这一点无可置疑。然而“零容忍”能否真正得到落实,却不是件容易的事。中国社科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学术诚信与廉洁学术殿堂建设”课题组去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在自上世纪90年来以来的64起学术不端典型案例中,64名涉事人里22人没有受到任何处理,其中12人受到调查但没有受到处理,10人没有受到调查;网络是学术不端曝光的最主要方式,报告说,“中国毕竟是个人情社会,直接向单位举报学术不端问题,成功率并不高,一旦单位袒护,很可能不了了之。因此,必须借助外力,发挥大众舆论对学术不端的监督作用。”言外之意,是学术机构内部因为利益盘根错节,自我纠错机制是靠不住的。
去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整体上仍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时有发生,强调科研诚信是科技创新的基石。《意见》要求,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严厉打击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保持对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要求行为严厉打击的高压态势,严肃责任追究;建立终身追究制度,依法依规对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要求行为实行终身追究。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打造国之重器,必须还学术界一片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