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掏腰包”式扶贫不是“精准扶贫”

2019-02-27 08:54:24

《半月谈》记者走访调研脱贫攻坚一线,发现一些扶贫工作人员“自掏腰包”资助贫困群众,并提出了“该不该提倡”的疑问。

这个疑问其实并不难解答,五个字:一码归一码。假设,向贫困户捐款捐物的人并非扶贫干部,有没有问题?没问题!那么放在扶贫干部身上就同样没问题。只是这些干部必须厘清一点:自己这么做,跟自己“扶贫干部”这一身份无关,跟自己担负的“扶贫攻坚”任务无关。也就是说,“自掏腰包”与“扶贫攻坚”是两码事,绝不可以混为一谈。

捐款捐物,救急不救穷。今天之所以要强调“精准扶贫”,不正是要祛除过去扶贫工作中“救急不救穷”的弊端吗?扶贫、扶贫,一个“扶”字,揭示出扶贫工作的核心——强健他们的体魄与能力,“扶”他们站起来自己走,而不是一直抬着他们、背着他们。当然,这样子的“扶”一般很难立竿见影,但也正因为如此,才要在“扶贫”后面加上“攻坚”两个字。攻坚,就要多些久久为功的坚韧,少些急功近利的浮躁;赠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只有那些扶贫对象自身变得强大了,才能彻底走出贫困,走向富足,最终实现美好生活。

“自掏腰包”的扶贫干部当然不失为“好干部”,但这个“好”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仅仅局限于心地、思想的“好”,却反衬出自己在扶贫工作上缺少思路与方法。当然,除了扶贫干部本身的主观原因,“自掏腰包”现象的背后还有其他更为复杂的客观原因,其一,是一些地区扶贫资金不足、不到位,生活、医疗保障薄弱,让扶贫工作人员无法循正常途径解决贫困户的某些燃眉之急;其二,也是更为重要的,如果上级部门、上级领导急于出成绩、打胜仗,那么一线扶贫干部也就只能靠“自掏腰包”早出成果、快出成果。“结对子”本来是扶贫工作中行之有年、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但不容回避的问题是,这一好方法在某些地方已经异化为形式主义,这样的形式主义一方面让一线扶贫干部不堪重负,如要求扶贫干部与贫困户同吃同住同劳动,一方面这又是一条最简单、最易出成果的扶贫捷径,让某些领导干部乐在其中、乐此不疲。

“自掏腰包”式扶贫该不该提倡?需要透过现象把握住真问题。它不是一个要不要无私奉献的选择题,也不是一个如何减轻扶贫干部经济负担的讨论题,而是一个关系到如何为“精准扶贫”正本清源的大问题。心系群众,苦民所苦,而又能够在精准扶贫上坚持理念,积极作为、有所作为,这样的扶贫干部才是中国扶贫攻坚事业最为需要的。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 翟春阳 编辑:王洁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