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买短乘长”背后的真问题

2019-05-07 08:39:34

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让铁路客运一直存在的“买短乘长”现象上升为一个“问题”——4月30日晚,5022次列车到达山东淄博站,本该有310名乘客下车,但实际上仅有约30名乘客下车,导致淄博站近百名持票旅客无法上车。中国铁路总公司5日表示,如果旅客没有按规定补票强行越站乘车,到站后铁路部门将加收已乘区间应补票价50%的票款。

但仔细分析,加收50%票款对于消除“买短乘长”,作用可说微乎其微,因为绝大多数乘客都会在“到站前”完成“按规定补票”,用不着多付50%票款。

也有不少人认为,“买短乘长”是典型的损人利己行为,是缺少诚信与规则意识的表现。强调规则与诚信是对的,但上升到“损人利己”未免过于苛刻。其一,“买短乘长”乃是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其二,“买短乘长”的动机非为逃票;其三,“买短乘长”是一种不得已,想要踏上旅程就只能出此下策。当然还有“其四”,其四就是“买短乘长”的负面效应也只有在五一小长假、国庆大长假这样的节假日才会分外凸显,其他时段一般并不会发展到“干扰铁路运输秩序”的程度。

将“买短乘长”现象归结为素质问题,明显是跑偏了。审视“买短乘长”,需要拨开“道德谴责”的迷雾,寻找其背后的真问题。这个“真问题”也并不难找,那就是节假日期间铁路运力与乘客需求之间的矛盾。通过“买短乘长”来“逃票”,这样的乘客确实有,但毕竟是极少数,多数人还都是因为买不到直达目的地的票,才选择了“先上车,后补票”。加收补票费也好,不许补票、到站必须下车也好,看似可以消除“买短乘长”,但这么做,顶多可以“治标”,却难以实现“治本”。

如何“治本”?铁路总公司其实已经认识到了:“针对部分运能紧张区段补强运力,科学安排运输组织。”应该说,每逢重要节假日,铁路部门都会特别增加运力,要说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其一是补强运力还需要展现更大力度,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其二要充分运用数字技术的成果,与酒店、景区实现数据互通,以“大数据”做好事前预测,科学调配运力。

无论如何,最大程度满足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才是公共交通存在的意义。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 翟春阳 编辑:王洁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