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102岁的不朽

2019-05-20 08:27:05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在贝聿铭先生为《贝聿铭全集》中文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年4月第1版)亲自书写的序言中,他引用了陶渊明抒情小赋《归去来兮辞》中的名句。“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是那么的明晰而从容。

公元2019年5月16日,美国时间凌晨两点,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在医院辞世,享嵩寿102岁。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在广州。按惯例,都说贝聿铭是苏州人,其实他的祖籍是浙江兰溪,贝氏一世贝兰堂是兰溪人,明朝中叶贝兰堂跨过吴山越水,抵达并定居于苏州。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诒是贝氏第十四世,著名银行家,1914年进入当时的中国银行工作,次年被调到中行广州分行工作,所以贝聿铭生在广州。媒体称贝氏家族为“可能是中国唯一富过15代的家族”,是有道理的。

1982年初,中国银行行长到纽约拜访贝祖诒,向他请求让贝聿铭出山,为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建一栋新楼,于是有了那幢贝氏经典建筑——香港中银大厦。关于中银大厦特殊的四面体叠加造型,是贝聿铭有一次在卡托纳的家里度周末时,灵感突发想出来的。他随手摆弄着4个三角形的小木条,这些小木条都是在一头有逐渐变细的斜角,把4个摞在一起,每一根向上滑动,直到顶端只剩下一根,这也就成了最后设计的雏形。贝聿铭将它比喻成竹子,对中国人来说,竹子意味着力量和蒸蒸日上的势头。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文化是这样,建筑文化更是这样。斯人虽逝,建筑不朽,每座建筑都是他的丰碑!

贝氏建筑,是极具雕塑感造型的卓越作品,凸显因时、因地、因事的设计原则,注重历史文脉传承与创新的设计观念,毕现艺术、历史和建筑合为一体的设计思想,既美观、耐用,又符合当地文化历史,几乎个个都是建筑的经典。

贝聿铭在有机会为中国设计建筑时,总是怀着一种寻找中国的现代建筑设计的夙愿;他力排众议,亲自操刀完成了中国味很浓的香山饭店设计,实现了自己的“建筑中国梦”。

贝聿铭晚年的代表作是苏州博物馆。在这里,我们看到他挥洒自如地将传统之美、协调之美、创新之美融入了这座建筑,在最大程度地保证博物馆功能性的前提下,将馆藏空间、采光和人性化设施融合在一起。贝聿铭总将苏州视作故乡,因为这里是贝氏家族的根基所在。他85岁才决定开始建苏州博物馆,并将它亲昵地称之为“我的小女儿”,他还说苏州博物馆是他的一部“自传”。贝聿铭将对故乡、对自身的中国血统、对中国文化、对几何形体的热爱,都融合在了这幢建筑里。

“离开中国八十多年了,而七十多年的建筑生涯大多在美国和欧洲,应该说我是个西方建筑师。”在《贝聿铭全集》序言中,贝聿铭言简意赅,说得极其精当:“我的建筑设计从不刻意地去中国化,中国文化对我影响至深。我深爱中国优美的诗词、绘画、园林,那是我设计灵感之源泉。我很高兴有幸在中国参与了几项设计,从早期的香山饭店到近年的苏州博物馆,我都致力于探索一条中国建筑的现代之路。中国建筑的根可以是传统的,而芽则应是新芽,这也是中国建筑的希望所在。”

贝氏建筑,浓缩了贝聿铭的艺术觉悟、文化觉悟和文明觉悟。贝聿铭以他102岁的不朽生命,创造了华裔建筑设计师伟大的文化奇迹。贝聿铭是中国人的骄傲,更是全世界、全人类的骄傲。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徐迅雷 编辑:王洁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