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记第三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2019-05-31 08:39:11

2018年12月8日2时2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之旅。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30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昨天是第三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2016年11月2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同意设立“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的批复,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5月30日设立为“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稳步增长,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前列……我国主要科技创新指标稳步提升;嫦娥探月、北斗组网、列车飞驰……在全国9100万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创新活力泉涌,正朝着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目标奋勇前进。

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5月23日,一辆蓝色和银色相间的子弹头列车在青岛帅气登场,未来感十足的外观让这辆高速磁浮试验样车甫一下线,便立刻成为“网红”,收获“粉丝”无数。

时速600公里、经过近三年技术攻关、成功突破高速磁浮系列关键核心技术……高速磁浮列车不仅颜值高,科技含量更高,且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

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要清醒认识到,自主创新是我国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中国科协主席万钢说。

5月24日,一年一度的“中国科技达沃斯”浦江创新论坛在上海如期举行,《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9》发布:中国人工智能论文发文量居全球前列,企业数量、融资规模居全球第二,但引文影响力指标相对落后,共性技术平台、芯片处理器等企业数量较少,基础层领域发展相对薄弱。

“把握好历史大变局的趋势和机遇,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科技部部长王志刚指出,面向未来中国将着力增强科技创新的体系能力,提高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高度重视颠覆性技术突破,注重原创导向,加强从“0”到“1”的基础研究。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科技工作者的创新落脚点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午休时刻,北京云知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黄伟及部分科研人员还在忙碌着。自主研发的车载芯片、集成语音识别技术的智能家居……在出行、家居、医疗等领域,黄伟构建了一张人工智能“技术图谱”,将技术与使用场景衔接,构建一系列服务生活的“未来场景”。

“科技要发展,必须要使用。用科学的力量解决实际问题,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为科学发展提出新思考新课题。”黄伟说。

在国民经济主战场中,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解决现实问题的“妙招”,也把惠民、利民、富民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

一进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办公楼,几名科研人员正在测试机器人。在这里,平均每年诞生近10个高科技产业化项目,推动人工智能研究与医疗、安防、先进制造等应用领域深度融合。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人员程健认为,前沿技术需要落地并帮助其他领域升级转型,让各行业用上人工智能、用好人工智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推动经济社会更平衡更充分发展已成为新时代科技发展要实现的重要目标,是如今全国9100万科技工作者承担的历史责任。

新华时评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

30日,总部位于纽约的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宣布禁止华为参与学术编辑和审稿一事令全球学界哗然。一些国际同行和学者直呼“惊掉了下巴”,不少中国科学家直接发文宣布退出IEEE以示抗议。

中国科学家选择退出实出无奈却见风骨。对科学家而言固然遗憾,但对IEEE而言,少了更加多元的学术声音和意见,其客观性、权威性也必将受影响。

在科学进步日益需要凝聚全人类智慧的今天,IEEE受政治干预做出如此不理智的行为,恰恰提醒了我们“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科学是无国界的。在全球经济、科技、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背景下,IEEE在电气及电子工程、计算机、通信等领域中,发表的技术文献占到全球同类文献的30%。不少科学家正是基于对这一国际权威学术组织的信任和认可,一路追随,不断贡献智慧与方案。IEEE今天之成就,亦与世界各国一流科学家的广泛深入参与密不可分。IEEE的做法显然突破了“科学无国界”的底线。

然而,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当正当、合理的权益被无端侵犯,当为人类科学事业奋斗的赤诚之心被抹黑,必须旗帜鲜明地表示抗议,毫不犹豫地维护应有的合法权益。这绝非意气用事,而是对自身尊严的捍卫,对“科学无国界”这一人类共同理念的尊重,对包括中国科学家在内的全球科学家群体权益的伸张,是用行动捍卫科学家精神和科学的尊严。

我们应清醒认识到,祖国科技实力强了,科学家才会在参与国际合作中得到应有尊重。近年来,中国主要科技创新指标稳步提升,一批重大原创科技成果竞相涌现,中国科学家更是身体力行地为全球科学事业贡献着力量。

无论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还是SKA(平方公里阵列射电天文望远镜)项目,越来越多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大科学装置都离不开中国人的参与;嫦娥四号上搭载了来自德国、荷兰等多国的科学仪器,中国还将继续向全世界开放月球探测器上搭载国际载荷的机会……跨越国界、共同探索,是为了给全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自强不息自主创新也不等于闭门造车故步自封。中国科技进步离不开合作,世界科技发展也必然需要一个充满创新活力的中国。

(据新华社)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 编辑:王玥云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