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提“劳动创造了人”
刚刚过去的全国高考,I卷作文题目是以“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这样一个作文题倒也切合当下的中国教育现实,据《半月谈》报道,中小学生自理能力缺失与劳动意识淡薄现象普遍存在,劳动时间、劳动能力“双赤字”情况突出;这篇报道的标题也挺有意思:“小学生每天劳动12分钟!劳动教育绝不只是个高考作文题……”
中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那么看看其他国家的数据:美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2小时,韩国0.7小时。
中国小学生劳动时间为何那么少?简单说两方面原因,一是教育观念问题,学校与家庭都不够重视劳动教育;二是应试教育的压力,作业都写不完,培训班都上不完,又哪有时间“劳动”!我们确实有“劳动教育”课,但我们的“劳动教育”课,却往往流于课本化、游戏化、表面化;我们也有“社会实践”,却往往忙坏了家长,家长一个地方一个地方跑,跑去“盖章”。
培根论读书:“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那么“劳动教育”的意义又在哪呢?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勇气、魄力、担当,可以增加一个人面对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赋予一个人想像力、创造力。“劳动教育”给予孩子的,不是一种技能,而是一种体验,并在体验中成就人格、开拓思维。现在的不少青年人缺少基本的工作能力与生活能力,他们缺的是技能甚或知识吗?不是,他们缺的是人格方面的完整并导致思路上的狭隘。古人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十九大强调“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年轻干部”,都是基于同一道理。
上文谈到了美国与韩国,美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是中国小学生的6倍,韩国则是中国小学生的3.5倍。不说美国说韩国,我们就看看韩国的“劳动教育”:韩国的“劳动教育”从幼儿园就已开始,韩国教育部专门组织编写了“幼儿勤劳精神涵养教育课程”,将“勤劳精神”的内涵确定为9种要素,即自我理解、效能感、尊重、自我调节、专注投入、勤勉、责任感、挑战意识以及合作;根据韩国2015年修订的中小学教育课程,劳动教育被纳入小学的“实科”课程以及初中的“技术·家庭”课程,旨在通过劳动体验活动,培养学生实践性的问题解决能力以及生活自立能力。
“劳动创造了人”,科学地揭示了人类起源与发展的历史。面对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普遍缺失的现状,有必要重提这一历史上的著名论断,并赋予其时代意义:劳动不仅“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更是培养人类创造精神、开拓精神的一座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