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有“抱抱”还不够
日前,宁波市“雪窦清谈”班主任工作坊举办学习交流活动,来自宁波、杭州和嘉兴的一群优秀班主任参与,一位宁波某重点高中的男班主任,谈了他被女生求抱抱的亲身经历:
当时是晚自修,班里一个女生不见了。班主任老师第一时间向学校汇报,同时立刻到校园四处寻找,终于在操场的一个角落找到了女生。她在哭。问她“怎么了”,她哭得更伤心了。为了开导女生,老师陪她在操场散步,边走边聊,走了好多圈,终于知道她哭是因为对自己的成绩感到焦虑,对报考某高校的目标感到迷茫……班主任老师不断地开导她,聊到最后,女生突然冒出一句:“老师,你能不能抱抱我?”
一边是一位年轻男老师,一边是一名处于焦虑中的女高中生,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老师该不该抱女生?
我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了这个报道后,有朋友跟帖说:“抱与不抱,发心是关键;不同的发心,自己知道,对方也会知道。”
“发心”之说很到位。“发心”者,发自自己的内心——当有人需要你帮助时,你从心底里生出帮助的念头,这就是“发心”。仅仅是帮助和不仅仅是帮助,两者的发心当然是不一样的。和尚背着自个无法过河的小姑娘过了河,放下之后自顾走了,一切都随即放下,这就是再单纯不过的“发心”。
在这个校园案例中,男老师最终抱了抱女生,表现得简单、单纯,尽管他当时的心理活动是“即便是个坑,也跳了”——这显然是想多了,这个时刻不是需要“勇敢”,而是需要单纯、需要理解、需要认知。
在研讨交流中,老师们的讨论止于“该抱还是不该抱”,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非常明显,这位女生有严重的焦虑症,那是抑郁症的前兆,或者已是抑郁症的初期,老师不仅仅要抱抱女生,不仅仅是“人生劝导”,很重要的是要带女生去看心理科医生,甚至去看精神卫生科的医生。可是可是,老师们普遍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这是很危险的!
基因等自身问题的内因、学习压力太大的外因,造成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越来越高;抑郁症已成为青少年最危险的健康“杀手”,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后果不堪设想。西安18岁少年、出版了两本历史专著的“史学奇才”林嘉文跳楼自杀的新闻轰动一时,原因就是重症抑郁症;上海一位母亲在车子里对儿子与同学发生矛盾批评了几句,17岁儿子当场下车跳桥身亡,主因很可能不仅仅来自母亲,而是自己有焦虑抑郁在身……
有才华的人往往与焦虑症、抑郁症相伴。而对于抑郁症,现在最要命的是两大问题:一是无知,对抑郁症一无所知;二是病耻,知道了一点,于是就有巨大的病耻感,羞于与人说。这样就得不到及时的治疗,本来完全可以对症治疗能够康复的,却错失了时机。
在中小学教育领域,稀缺无处不在,焦虑症、抑郁症基本知识的缺失,就是一种可怕的普遍稀缺。相比于稀缺,学习压力却是越来越严重的“超饱和”,在孩提时代和少年时期就透支,更是反向加重了孩子们的焦虑和抑郁。
老师啊,你,你们不仅仅需要在操场上抱一抱女生,还需要带女生去医院里看一看,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