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拗的呦呦

2019-06-18 08:36:18

《屠呦呦团队放“大招”:“青蒿素抗药性”等研究获新突破》,这是2019年6月17日新华社电讯的标题。说的是:针对青蒿素出现的“抗药性”难题,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多年攻坚,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于近期提出切实可行治疗方案,并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内外权威专家的高度认可。

这是屠呦呦团队不断研究的阶段性成就,也是屠呦呦执着追求的必然性成果。要知道,生于1930年的屠呦呦,如今已89岁高龄;2015年她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时已经是85岁。许多高龄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获奖后处于“安度晚年”的状态,没有多少新的科研成果,而屠呦呦却没有停步,“呦呦鹿鸣”一直“鸣”下去,这种鞠躬尽瘁的精神着实令人钦佩。

青蒿治疗疟疾,在我国已有上千年;费心尽力寻求治疗疟疾有效方法的科学家,也不在少数。在上世纪40年代初,在抗战的艰难岁月,我国有一批医生、药理学家、化学家在研究抗疟中药,其中代表性人物是张昌绍,当时在重庆歌乐山的中央卫生实验院,他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常山,找到治疗疟疾的单体化学分子——常山碱。诸多科学家前赴后继,屠呦呦一生都没有停步,最终取得了最关键、最重要的突破,这显然不是什么“纯偶然”。

一个伟大的科学发现,往往是许多主动或被动的条件因缘际会的产物。冥思苦想的科学家们突然灵光乍现,成为“神来之笔”,实现人类创造性思维的惊人一跃。但是,前提是长时间的冥思苦想、学习钻研、试验实验,需要的不仅仅是聪明才智,还离不开坚韧的品格。屠呦呦团队的“大招”,并非一时所得。

屠呦呦真是一生追求,老而弥坚。有的人60岁一退休就“万事休”了,而屠呦呦71岁时,被聘为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博士生导师,74岁时获得抗疟新药复方双氢青蒿素专利证书。在人民出版社《屠呦呦传》(2015年12月第1版)一书中,专门有一节的标题是《执拗的呦呦》,讲“虽然已年过八旬,但屠呦呦从未把自己纳入退休行列”,而是把关注点转移到疟原虫耐药性等问题上。

双氢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的研究也一样,屠呦呦在2003年73岁时才获得有关专利证书;2004年6月获得了治疗红斑狼疮药物双氢青蒿素片的临床研究批件,这项漫长而艰难的研究至今已过去15年。红斑狼疮是免疫系统垮掉的疾病,非常难以治疗。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项目临床试验一期于2018年5月正式启动,目前对结果谨慎乐观;等到完成二、三期试验,至少还需7到8年。若试验顺利,新药最快也要到2026年前后才可能获批上市。

无论是解决“青蒿素抗药性”难题,还是研究双氢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道路都是曲折的,前途都是光明的,意义都是重大的。不仅因为青蒿素类药价格相对低廉,而且也坚定了全球青蒿素研发方向。很期待屠呦呦能够健健康康地带领她的团队不断获得突破,与患者一起见证新药新疗法获得治疗新成效的喜悦。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据新华社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本报首席评论员 徐迅雷 编辑:王洁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