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非预测 跑赢地震波

2019-06-19 08:45:07

北京时间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截至目前,已造成13人死亡、199人受伤、14万余人受灾,部分水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受损。

地震发生后不久,不少市民拍摄的地震预警视频在网上广为流传。社区“大喇叭”读秒、电视自动弹出倒计时……这一及时准确的地震预警系统,让不少民众感到新奇。系统的研发者,是四川省地震预警重点实验室主任、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王暾是浙江大学工学学士、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力学博士、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奥地利科学院物理学博士后。汶川地震后,他选择归国,专注预警系统研究。

汶川地震触目惊心,让王暾萌发了研发预警系统的想法。地震预警不是预报,更不是预测,而是在地震发生后,利用电波比地震波跑得快的原理,抢在地震波抵达前的几秒、十几秒、甚至几十秒,迅速发出地震即将到达的警报。事实上,在发达国家或地区,比如日本、美国,都做得比较好了。王暾的地震预警系统,这次成功跑赢了“地震波”,提前10秒向宜宾预警,提前61秒向成都预警,电视、手机、社区、学校等同步发出预警。这就是打通地震预警“最后一公里”,能让更多老百姓躲避灾害,减少人员伤亡。

2016年5月31日下午1:24,我在我国台湾的台北市亲历过一次中型地震,手机第一时间接到“地震速报”的警报信息,表明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范围。当时我在一所大学,探望在那里读大学的女儿,刚刚跨出五楼的电梯,整幢大楼就发出强烈而刺耳的地震警报声,手机也在第一时间激烈地鸣叫,同时迅速跳出“地震速报”信息,大约10秒钟后,整幢大楼开始大幅度摇晃,摇晃十几秒后停止。那一次是5·31新北市海域6.2级地震。

“地震预警”有着重要的价值,不能小看那提前数秒的“地震速报”,在许多面对地震灾害有充分准备的发达国家或地区,核电站、列车运行、燃气输送等等能够迅速自动切断,最大程度避免伴生灾害发生。而对于训练有素的人们来讲,这个“提前量”也很重要,一个人可以利用那一点时间差,迅速从危险区域跳到相对安全的区域。王暾介绍说:如果在地震波到达时提前3秒收到预警,伤亡人数可降低14%;提前10秒,伤亡人数可降低39%;汶川地震发生时如果有预警,死亡人数可能会减少2万至3万。

王暾团队研发、与应急管理部门合作打造的这一地震预警系统,如今已覆盖我国地震区人口的90%;自2011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以来,已多次成功实现了预警,比如芦山7级地震、九寨沟7级地震等。当然,作为新生事物,整个预警系统还不是十分完善、完备,受众的熟识程度也还不够,有网友就说“完全没搞懂警报是啥意思,等回过神来震感早已过去”,这一切都有待未来的不断改进。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本报首席评论员 徐迅雷 编辑:王洁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