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回答 小学生对课文的质疑
继福州一名小学生质疑课文《后羿射日》“前面说‘江河里的水都被蒸干了’,后面又说‘他蹚过了九十九条大河’”之后,近日又有一名重庆小学生质疑课文《鹬蚌相争》:“蚌的肉被鸟的嘴夹住了,蚌又用壳把鸟的嘴反夹住了,双方是怎么开口说话的?”
而老师、出版社、相关评论给出的回应,大致有三点:其一,肯定孩子的质疑精神;其二,“故事是从《战国策》里出来的,古文就是这么记载的,我们暂时不会更改教材”;其三,“如果真正较真,鹬和蚌就根本不是一个物种,它们之间是不会有对话的”。以上三点回应,第一个“无比正确”,第二个明显错误,第三个则属于很有欺骗性的似是而非——神话,行文之间就不需要避免前言不搭后语吗?
先肯定质疑精神,然后又以高深状教导孩子“古文就是这么记载的”“不能太较真”,这其实是对小学生质疑精神的伤害而不是鼓励。我仿佛听到一个“大人”的声音:“闭嘴!你看不见,不等于皇上没穿衣服。”
在这一点上,人教社对于小学生质疑《后羿射日》的回应就值得点赞:“蹚”字确实用得不恰当,将在下一个版本的教材上做出修正。
其实《后羿射日》这篇白话文课文同样来自古籍记载,但又对古籍记载在关键情节上进行了修改——古籍上后羿射掉的是“十日”,而课文中则变成了“九个太阳”。为什么这么修改?道理很简单:都射掉了,天上还有太阳吗?没有谁说这么修改不对,更没有谁说不该跟神话“较真”。拿神话的“虚构”性来否定小学生对于故事情节前后矛盾的质疑,反倒凸显这些“大人”们在逻辑上着实是一盆糨糊。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鹬蚌相争”这则寓言,其价值在所揭示的道理。学生更应该去认真领会其中的道理,而不应该去挑剔细枝末节。对这种观点,鲁迅先生97年前早有一句话等着它:“文且未亨,理将安托?”
“鹬蚌相争”的故事,出自《战国策》: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这确实是一则精彩而寓意深刻的寓言,“开口说话”是硬伤而又没办法去除,只能任其存在。“没办法”就老老实实告诉学生“没办法”,敷衍、硬拗绝非正确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