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山“合体”:“两山”理论的杭州实践
西湖与半山,可以在一张照片中“同框”吗?
近日,一张湖山“合体”照在杭城引发热议。湖当然是西湖,山却不是孤山而是半山,这张颇具审美感受力的照片,因同时涵纳了雷峰塔、西湖湖面、西湖文化广场的地标建筑“环球一号”大厦以及半山,成为社交媒体中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这是P过的吗?”
据作者透露,照片是在玉皇山近山顶一处停车场拍的,采用了100-400mm长焦镜头,快门速度1/800,光圈f5.6,摄于2019年5月7日上午11点12分。
网上的地图测算工具显示,玉皇山山顶附近停车场距离雷峰塔直线距离为1.7公里,而雷峰塔与半山之间的直线距离为14.4公里,只有长焦镜头才能担纲如此远距离的拍摄了。
杭州历史天气查询网站显示,今年5月7日我市的白天气温为20℃,多云,东北风4-5级,空气质量指数为44,达到了“优”,能见度相当高。
因此,长焦器材、澄澈的能见度、拍摄者的登高望远,这三大元素缺一不可,才促成了西湖和半山的“同框合体”。一张出其不意的照片,用画面语言的叙述方式,以剑走偏锋的独特视角,为我们锚定了身处的时空坐标、留存了当代杭州的城市记忆:泛舟湖上,波光粼粼,翠掩游人,青山隐隐中产城融合,碧水迢迢中长治久安,楼宇鳞次栉比,社会秩序井然。
记忆和情感,是一种珍贵的城市资源,城市的过去与未来借此得以有机联结。和40年前乃至70年前的老照片对比着看,今天的“湖山同框”照片中,杭州显然“长高”了、“身量”拉开了,连带拍摄者的视野框架,都宏大了许多——这是几十年乡土嬗变、城市演进给人带来的成长。可贵的是,城市长大了,市民成熟了,而西子湖山依旧、钱塘涛声依旧。
在这张照片里,我们看不见西湖有围墙,“还湖于民”带来了旅游业的井喷,仅2018年游客量就达1840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589亿元;在这张照片里,我们也看不到半山的“大烟囱”,那5座120米高的冷却塔将改造为体积较小、高度较低的机力塔,高度在20-24米左右,对城市景观影响小,且会采取降噪处理,对环境是利好。远山如黛、诗意蜿蜒,杭州谋篇落棋的布局、城市能量能级的提升,还有着许多想象的留白。
一张照片,展现了“两山”理论指导下杭州的实践成果。今天我们应当怎样建设杭州?今天我们应当建设怎样的杭州?我们能为世界贡献一个怎样的杭州?我们能给后人留下一个何等的杭州?这是时不我待的蓬勃使命,也是一以贯之的不变初心,需从长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