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叔阳:故土上的人
“感动一代人”的著名作家苏叔阳,告别了人世,那一天是2019年7月16日;7月20日,在北京八宝山举行了遗体告别仪式。
苏叔阳1938年生于河北保定。他18岁就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8年60岁按时退休。在成功跨越80年的生命历程中,他的最后25年是以“抗癌英雄”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
苏叔阳的创作高峰在改革开放初始的十多年。1978年,他创作的话剧《丹心谱》由北京人艺公演,不说北京“万人空巷”,人艺门前人山人海排队买票是当时的盛景。作为苏叔阳创作的第一部剧作,《丹心谱》谱的是知识分子的丹心,剧情是围绕着一种新药的研制,展开了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一边是正直、善良、有着强烈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另一边的人马却肆意践踏知识分子的工作热情、疯狂阻挠科研工作的进行……位卑未敢忘忧国,位卑未敢忘忧民,《丹心谱》道出了知识分子的心声,所以感动了一代人。“爆款”的《丹心谱》,也成了北京人艺复出的“标志性建筑”。
苏叔阳是多产作家,是作家中的多面手,从话剧剧本到电影文学,从小说到诗歌再到散文,全面开花。我就是被苏叔阳作品所感动的一代人中的一分子,就因为他在1986年荣获首届人民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故土》。《故土》始发于《当代》1984年第1期,那一年我还在读大学,一下子就被这部反映现实改革生活的长篇小说吸引住了。小说写的是普通的、有血有肉、可知可感的人物,描写了在一场大的改革潮流下,某地医院中的人物群像,可谓是当代知识分子的“心灵造影”,在苏叔阳的笔下表现得格外震撼人心。
《故土》的语言非常适合朗读,包括人物的名字袁静雅、白天明等等,朗读起来那叫一个朗朗上口;当年每天聆听收音机里的长篇小说连播,我是听得如痴如醉;后来小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我平生第一次去到新华书店预订一本书,就是《故土》。苏叔阳为什么写得那么好?本质上,他自己就是故土上的人;他写自己熟悉的故土,写熟悉的故土上的生活,写熟悉的在故土上生活的知识分子,得心应手。
从小说《故土》中,从《故土》中的优秀知识分子身上,直接感受到那一种真善美的和谐共振:真,是史上最令人敬畏的事实;善,是世上最感人至深的情怀;美,是人间最永恒不死的光芒。鲁迅曾说:“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但在苏叔阳笔下的知识分子中,我们看到了不少韧性的反抗者,这就不一般。
苏叔阳说自己在文学上缺乏自信,唯一有点儿底气的原则只有两条:第一,便是写人,写活人,活写人;第二,写我们民族的生活和心灵。的确,苏叔阳做到了,而且做得能够感动一代人。相比于当今这个急于谋利、急于变现、急于求成的情景,苏叔阳那一代人的默默专注,显得非常珍贵。
不承想,后来苏叔阳生病了,1994年被查出肾癌,切除了右肾。之后又经历了多次癌症。但他是出人意料的乐观,他的经验是“心宽一寸,病退一尺”。苏叔阳如果不是那样的乐观旷达,恐怕早就不能活在世上了。病后他还坚持写了《中国读本》和《西藏读本》两部大散文体的畅销书。
“感动一代人”的苏叔阳,真是做到了“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