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骗补套补 需从“根”上刨起

2019-07-30 08:34:50

《半月谈》记者日前调查发现,自1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部门发布24条稳消费扩消费政策以来,相关市场消费预期得以极大增强。不过,有业内人士和专家表示,目前一些行业的关键环节并未享受到足够的政策支持,骗补、套补现象较为严重。有部分物流企业明确表示,对农村电商产业发展最有帮助的物流行业并未享受到足够的政策鼓励,大量资金实际上被那些“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哪里政策补贴好就往哪里钻”的小微电商企业“骗”走了。

“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很形象,也很深刻。冲着补贴而来,骗到补贴就走,对这些企业固然必须谴责,但当地政府部门也应反思,究竟是被什么遮住了双眼,以至于“萝卜快了不洗泥”?理性思考,其中有政策设计不够合理、严谨的问题,更有急功近利的心态在作祟——“补贴”政策一出,电商蜂拥而至,一派红红火火,“政绩”立竿见影。

骗补、套补,是老现象、老问题了。记起2016年林毅夫、张维迎两位经济学家关于产业政策的大讨论,林毅夫力陈产业政策之功,认为产业政策将帮助企业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有选择的使用资源,让一部分产业先发展起来具备竞争优势;张维迎则痛陈产业政策之弊,说产业政策是“披着马甲的计划经济”,认为产业政策会误导企业家将资源投入不该投入的领域和不该投入的项目, 坚决主张废除任何形式的产业政策。这场争论谁也没有说服谁,但这样的争论显然是有益的,尤其是张维迎的观点,尽管不少人认为其过于激进和“理想化”,然而对于国家及各地的产业政策制定者来说,却是不可多得的诤言——必须警惕产业政策对于公平竞争的损害,对于创新活力的抑制。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有段话很值得引用到这里:“一方面,去产能的时候,就下指标,而且分解下达。另一方面,要补短板,要推动创新创业的时候,就用了很多行政的办法,给补贴,给办法,给优惠的政策。其实我们十几年来经验已经告诉我们,这个办法是不行的。”

就在上个月,《瞭望》周刊有篇报道,“国家示范先锋缘何成为‘烂摊子’”——位于池州市的安徽省江南产业集中区与位于芜湖市的安徽省江北产业集中区,2010年轰轰烈烈上马,如今杂草丛生,一片荒芜。“政策高地”如何沦为“发展洼地”?报道中有这么一个细节话发人深省:一位干部说,一些注册企业实际是开票企业,实体在外,为了享受税收减免在此注册,“这些企业像候鸟一样,享受完政策就走人。”

不论是安徽省两个“国家示范先锋”的悲剧,还是发生在一些地方的小微电商骗补、套补,都足以给我们在产业政策设计、引进企业与投资中敲响警钟——祛除早出政绩、快出政绩的急功近利心态,才能登高望远、行稳致远。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 翟春阳 编辑:王洁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