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平台随意“种草” 不可听之任之

2019-08-09 08:34:42

近日,湖北省鹤峰县躲避峡突发山洪,目前已有13名游客遇难。据了解,躲避峡并未开发为旅游景区,所有游客均为自行前往,当地往往还有“野导游”带领游客进入峡谷漂流。

开心旅游遭遇瞬间生死,着实令人痛心。事实上,鹤峰县有关部门早已采取了多种措施,阻止游客进入未开发的躲避峡,甚至在7月24日还对躲避峡进行了封闭管理,禁止一切车辆和个人进入封闭区域。事故发生前数小时,湖北省恩施州气象台也发布了多条雷电和暴雨预警。应该说,政府部门尽了极大的努力,但还是没能阻挡游客的步伐,部分当地村民和无证导游也在每天凌晨4点左右偷偷带领游客进入躲避峡。侥幸心理最终让游客付出了惨痛代价。

由此看来,造成这一悲剧的重要原因,在于游客盲目“打卡”的心理。在这背后,部分网络平台难辞其咎。几年前,一张小木船的照片在众多网络平台广受追捧。这艘小木船漂浮在清澈透明的水中,水底的影子清晰可见,宛如悬浮在空中,发布照片者称其为“中国的仙本那”。据鹤峰县旅游部门介绍,这张照片是在已经开发的屏山峡谷景区内拍摄的,但众多网络平台却将其指向并未开发成旅游景区的躲避峡。在某知名短视频平台上,躲避峡相关视频的播放量也超过了千万次。一些旅游网站也存在大量介绍躲避峡旅游的文章。许多游客正是看了这些信息,才前往躲避峡旅游。

实际上,前往躲避峡的道路崎岖险要,躲避峡峡谷既深陡又狭窄,躲避峡的上游还处于暴雨地带,在躲避峡游玩,人长时间泡在水中容易失温。即使是在已开发的景区,这些隐患因素都需要游客提前知晓,更何况躲避峡还不是旅游景区,如要前往这些信息更得全面了解。但是,在一众网络平台上,类似信息都是缺失的,呈现出来的都是躲避峡的美景,游客根本无法了解躲避峡的风险。

近年来,一些网络平台热衷于给大众“种草”(网络用语,意指向别人推荐某种东西)。在网络平台上,“种草”涵盖了旅游、美妆、服装、食品等众多领域。“种草”是中性的,但值得警惕的是,一些用户在网络平台上发布片面夸大乃至虚假的“种草”内容,已经涉嫌误导、欺骗消费者。就拿这次躲避峡的事故来说,正是因为大量片面信息的推波助澜,才间接引发众多游客前往未开发区域“打卡”,最终遭遇不幸。因此,对于用户发布的内容,网络平台有责任进行甄别,消除误导和虚假信息。面对“种草”,消费者也应当理性,学会全面获取信息,谨防被误导。监管部门也应当强化对网络平台的核查,及时发现不实信息,督促网络平台建立健全有效的信息过滤机制和信息发布机制。

发生在躲避峡的这一悲剧,本来应该能躲避。13条人命的代价警示我们,在做好日常的安全监管之外,对于随意“种草”的网络平台,不能听之任之,要避免虚假的“种草”把大众带偏。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 王俊勇 编辑:王洁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