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走亲连心问效推进“三服务”
当前,“三服务”活动已经成为全省上下的一股新风、一种文化和一项自觉。宁波市海曙区坚持把“三服务”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载体,作为牵引全区各项工作发力突破的“牛鼻子”,始终秉持“哪里困难多就去哪里服务,哪里问题突出就到哪里服务”的原则,聚焦省委提出的问题清单、落实清单和责任清单,直奔问题去、冲着问题改,助推高质量建设国内一流强区不断取得新进展。
用脚板丈量短板
走访做到“三个全”
干部脚下有泥土,群众心中才不堵。我们扎实推进“走亲连心”,面对面倾听呼声,实打实破解难题,写好“企情日记”“民情日记”和“基层日记”,切实把服务落到企业、群众、基层的急需处。
注重全动员。全面发动、全员动员,不搞“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直奔基层一线去收集诉求、服务解难。针对服务企业,建立了四级联系服务机制,区领导、区管干部、部门中层干部和各镇(乡)街道分别联系相应的企业,当好诉求收集的“信息员”、帮困解难的“协调员”、惠企政策的“宣传员”。针对服务群众、服务基层,健全包片联户、党员干部一线挂职等制度,建立了1409个网格,促进党员干部经常性开展服务。
注重全覆盖。不光看“门面”,也看“后院”;不光深入城市社区,也深入山区农户,实现了规上企业、村(社区)和重点人群的全覆盖,把服务送到“最后一公里”。今年3月,我在四明山区章水镇开展“三服务”活动,遇到一名村民,因为配不到门冬胰岛素,需要经常下山配药。这让我思考,如何进一步改进服务,变“群众跑”为“医院跑”,使山区百姓享受便捷高效的卫生健康服务。为此,我专门与区卫生健康局研究商量破题之法,以“高山巡回医疗队”为切入点,设立18个高山巡回卫生健康服务点,至今已累计服务7500余人次。由此拓展开来,我们又建立了高山首席代办员制度,组建“山区便民服务队”,实现群众“不下山”就能办理社保登记、计生、民政救助、信访等事项。
注重全方位。把平台作为服务的引擎,突出全天候、多渠道、高效率,强化线上线下联动的企情民情速递平台,形成了企业群众诉求传递的“高速路”,架起了党委、政府和企业、群众的“连心桥”。81890服务平台是一个由政府搭台、一端连着群众、一端连着市场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是海曙的“金字招牌”,运行了18年,实现了百姓需求的“拨一拨就灵”。今年以来,我们把81890服务嫁接到“三服务”中,服务总量超过40万次,更好地满足了群众多元化的需求。率先建成了企业服务平台——政企直通车,企业可以在线提交咨询、困难和建议,建立了可报、可办、可查、可督、可评的闭环流转办理机制,大到项目审批、规划许可,小到周边环境整治、技能培训,都通过平台得到了有效解决。
用真心换取真情
解难实现“三个转”
解决一个问题,胜过讲十个道理。我们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把准“病脉”、开准“药方”,把企业、群众的一条条心声诉求转化为一个个服务项目,用政策实现服务的对策,确保“三服务”高质量推进,共收集企业发展、基层治理、民生实事问题1337个,已解决1169个,化解率87.4%。
由“单个个案”向“共性解决”转。在发现个性问题的同时,我们更加注重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寻求共性解决的方案。年初,我在走访几家高新技术企业时注意到,企业负责人比较关注人才引进和培养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我召集相关部门商量对策,牵头升级了“百创汇海计划”,先后在香港、北京等地设立引才引智工作站6家,在上海、西安等地派出6支专业招才小分队,开展“人才暖心”系列行动,推出涵盖医疗保健、绿色通行等功能的“人才服务卡”。今年以来成功落地“国千”“国万”项目13个,“泛3315计划”和“3315系列计划”拟入选数均居全市第一。再比如,针对传统制造业转型之难,我们大力推进“栽树工程”,加快推进数字化车间建设、智能诊断和“机器换人”,获评全省传统制造业分行业改造试点首位,上半年完成产业投资、工业投资分别增长49.8%和20.3%,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7.6%,居全市前列。
由“单兵作战”向“组团攻坚”转。通过部门联动、集成作战,整合了资源,汇聚了合力,提升了破解问题的有效性。组建科技、金融、项目、政策、人才等工作专班,对问题进行组团攻坚,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飞扬旅游是全省旅行社龙头企业,2018年启动IPO工作,申请在香港上市,在搭建境外上市架构过程中,企业遇到了困难。我们深入开展组团服务,多次进行对接协调,最终企业成功上市。海曙老小区众多,2000年前建成的老小区有98个,对小区环境面貌提升问题群众非常关注,我们把住建、综合执法、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的力量整合起来,创新执法进小区、物业提价提质等抓手,制定了5大类37项执法清单事项,22个小区完成了物业提价提质。
由“单向服务”向“双向互动”转。为了破解基层治理中的难题,创新“开放空间”模式,召集党员、居民群众、业委会、辖区企业、物业等多元主体参与公开、平等的讨论,让居民以主人翁身份全程参与到社区事务中去,把居民能干、想干、应该干的事情放权给居民自己来干,畅通居民表达意见的渠道。“开放空间”实现了“政府主导、小众参与”向“多方共治、全民参与”的转变,促进了共建共治共享,今年以来,累计组织110场次,解决了停车位划分、垃圾分类、养犬、微景观改造等问题760余个,荣获中国城市治理创新奖入围奖。
用长效促进成效
问效提升“三个力”
随着“三服务”的不断深入,我们认识到“三服务”活动不能搞“一阵风”,必须从党建、作风、制度着手,让服务常态长效推进。
提升党建引领力。做强城乡党建联盟,探索建立了“工地书记”“党建帮办”等品牌载体。企业内,335名“红色帮办员”走进民营企业,提供党建帮强、政策帮享、市场帮需、人才帮育、管理帮优5大类服务项目,累计解决各类问题1500余个。项目上,选派优秀党员干部到148个重点项目、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等领域担任“工地书记”,协调解决立项审批、施工矛盾、加装电梯等难题百余个。社区里,推行“大党委”和兼职委员制度,深化“物居业”党建联建,大力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五大行动”,积极打造品质社区。
提升作风保障力。把服务的一线作为检验作风和磨砺干部的前线,把提升服务水平作为干部增强能力素质的基本功和必修课, 比态度、赛成效、竞能力,深入开展“一线破难、小事建功”行动,推动干部下沉、展现作为。大力推行“三带走、三留下”工作法,即留下联系电话、留下帮扶意向、留下责任担当,带走情况、带走困难、带走建议,做到“事事有人管、处处有服务”。
提升制度执行力。建立了三大机制,确保“三服务”活动不虚不空、不走过场。建立问题流转制度,企业群众派单、干部接单,协调交办、对账销号,啃下“三服务”中的“硬骨头”。建立对象评价制度,探索以企业、群众满意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把服务对象评价作为“三服务”成效的主要依据。建立监督问效机制,围绕优化企业成长发展的外部环境、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破除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障碍等重点,确定47项监督项目,开展监督问效,确保把服务落到实处。
【作者为宁波市海曙区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