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石孙校长辞世为何刷屏
著名数学家、北京大学原校长丁石孙,因病于2019年10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丁校长辞世的消息,一时间在网络上刷屏。
丁石孙祖籍江苏镇江,出生于上海润安里的石库门。在2006年出版的《自述年谱》中,丁石孙先生一开始就说:“我1927年9月5日出生于上海西门路润安里43号,取名丁永安。父亲丁家承,比我大19岁。母亲刘慧仙,比我大18岁。”丁石孙1944年至1947年在上海大同大学学习,1948年至1950年在清华大学数学系学习。
1980年,丁石孙当了北大数学系主任;这个“北大第一系”,聚集了诸多中国一流数学家,他做主任时,将数学系治理得全校首屈一指。1982年末,他辞去系主任一职,去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当教授、做学问,还是他的最爱。1983年丁石孙返国,从1984年3月至1989年8月,担任了5年北大校长。
如今人们为何特别怀念丁石孙校长?是因为在北大一百多年的校史上,丁石孙很好地传承了“科学与民主”、“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北大精神;而且他是一个“最不把自己当校长”的平民校长,非常旷达、平和,师生们想不喜欢他都难。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时,著名学者季羡林曾撰文表达感慨,说在北京大学的历史上,有两位校长值得记住,一位是被称为“北大之父”的蔡元培,另一位就是丁石孙。
丁石孙熟知北大发展中的各种积弊,所以他力求改革革新。他在1986年提出了六点治校目标与方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从严治校;贯彻竞争原则;坚持双百方针,活跃学术空气;树立综合平衡与全局观念;分层管理,坚决放权。这些如果都能做好了,那么至少在“术”的层面能够让北大获得大的提升。丁石孙认为自己的教育思想部分地体现了北大的精神与风格,那就是尊重人,尊重人的成长和自由发展。
大学,如何让青春的灵魂自由地发展、蓬勃地生长?很清楚,需要用思想架桥铺路,需要用思维天开图画,需要让学习者不敷衍,需要让研究者不空谈,需要让召唤者不蹉跎,需要让主事者不麻木,需要让刚烈者不放纵,需要让脆弱者不沉沦,需要让无力者有力,需要让悲观者前行,需要让前行者持久,需要让大家知道大家的共同心事,需要让个体知道个体的努力方向。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我最得意的一点就是,我当了多少年校长,学校里没有人认为我是校长。”
无论是作为北大的教授,还是作为北大的校长,丁石孙所传播的,是知识,更是思想和精神;而精神的感召力,更为持久,也更加入人心。“对世界来说,我的死是一件极小的事情”——丁石孙死了,他还活着,活在人心即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