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
嘉 宾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 吴朝晖
原哈佛医学院教授、哥伦比亚大学微电子博士 马启元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胡国良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总规划师、研究员 周世锋
主持人
本报记者 潘如龙
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全面提升长三角制造业发展水平,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加强产业分工与协作是基础。本期我们和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共同邀请了4位院士专家,一起探讨如何加强区域内产业的分工与协作,按照集群化发展方向,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加强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
面向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
主持人: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如何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强化创新驱动,提升产业链水平?
吴朝晖:长三角一体化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这就要特别强调创新驱动,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同时提升产业链水平。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以人工智能为标志的智能增强时代加快到来,使未来的空间转向人、物理世界、智能机器以及虚拟信息世界构成的四元空间,将进一步重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重组社会形态与产业结构,突出表现为以数字创新、人工智能创新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席卷全球。数字创新、人工智能将进一步打破区域边界、突破行业限制,让长三角的经济社会运行在效率、质量、动能等多维度打开新的格局。
所以我们预测,数字创新和智能增强时代的到来,将开启新一轮的经济社会大发展。
怎么通过创新驱动、数字战略的驱动,来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我们认为需要借助以数字泛在、万物互联、虚实孪生为特征的数字技术革命,对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运行方式与空间界限进行颠覆性、重构性变革。
胡国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提升产业链水平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内涵是推进企业产品的高附加值,而提升产业链水平则是提升产品附加值,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
突破长三角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困境,构建新型高端的价值链体系,是长三角产业战略转型与升级的主要方向。发展全产业链战略和建立全球价值链与国家价值链并重的价值链体系,是长三角产业价值链升级的两大重要路径。
一方面,以开放合作的模式充分吸纳外部力量,创造与国内外多方合作伙伴的互促共赢局面,使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上的各方,通过产业的关联效应达到相互配合、相互推动。
另一方面,要结合国家提升国内消费这一政策趋势,逐步形成长三角产业在国内市场的盈利模式和价值链体系,构建以本土市场需求、本土企业、本土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础的国家价值链体系。
发挥比较优势发展重点产业
主持人:在长三角三省一市产业结构当中,浙江的比较优势是什么?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浙江应重点发展哪些产业?
吴朝晖:浙江具有较好的数字创新的实践基础,创新创业活力迸发:一是有阿里巴巴等一批世界级的数字企业;二是形成了以浙江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创新创业源头;三是浙江与长三角其他区域的空间交互能力较强。
我们认为,数字经济是长三角特别是浙江发展的坚实基础,数字创新是长三角特别是浙江发展的主要动能,其中,数字经济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以及城市数字化为主要内容,数字创新以数字化人才、数字科技金融和数字基础设施为核心要素。通过数字战略驱动和科教创新的引领,我们就能抓住当今经济社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确立相匹配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区域迈向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
在这方面,我们浙江大学倡议成立了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并发布了数字长三角战略报告,希望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数字科学、数字社会和数字政府的发展,进而构建高质量一体化的数字化长三角。
马启元:浙江的优势是以浙商为代表的民营制造企业和互联网电商企业。在改革开放的前30年,浙商在传统工业制造上打造了民营经济1.0版。在过去十多年的互联网经济大潮中,浙商又打造了全球第一的电商产业,成为民营经济2.0版。
浙江民企出口,在小商品、机电、汽车部件等传统行业里领先全国。在今天严峻的经贸摩擦背景下,传统产业出口压力增大,而向高质量发展需要以原创科技带动创新产业,以民营资本推动产业升级。浙江可以结合已有的互联网电商云平台优势,重点在人工智能、芯片设计与制造、汽车电子、医疗电子和可穿戴器材、生物制药、脑科技、数字医疗诊断与大数据等创新产业上进行布局,在5~10年内扶持几个新产业,使每个产业达到万亿元产值。
胡国良:浙江的比较优势,一是宜居宜业的绿水青山;二是发达的网络经济;三是充满活力的民营经济。
浙江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首先,主动承接上海的高端产业转移。一是适当控制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保持制造业的成本优势;二是加快推进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级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综合素质;三是优化提升产业集聚区,赋予传统工业园区更多的高技术孵化和产业化内容。
其次,浙江制造业要主动对接上海服务业。上海发展“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需要以制造业作支撑。浙江应积极对接上海的服务功能,这对上海来说是服务业市场化的过程,对浙江来说则是优化制造业发展的过程。
再次,共享区域政策红利和创新红利。一是共享长三角经济区普惠政策;二是放大和创新国家给予的区域性政策空间;三是放大浙江、上海、江苏自贸区溢出政策。让长三角其他地区也可以通过试验小范围推广或者通过投资合作,共享区域性政策溢出红利。
周世锋:浙江的比较优势,一是数字经济等新经济新动能发展迅猛。浙江数字经济总量和增速均居全国前列,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正日益显现。二是市场主体活跃丰富。浙江的人均市场主体拥有量全国第一,上市公司总量长三角第一。三是服务业对经济贡献率加大。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上升较快,近几年增速高出第二产业约6个百分点。
下一步围绕高质量发展,产业发展可突出三个着力:着力打造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形成一批拥有核心技术、产业链完整、骨干企业支撑、标志性平台承载的优势产业。
着力打造文旅产业发展高地。依托之江文化产业带、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大运河文化带以及诗路文化带,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
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新引擎。围绕平台经济、分享经济、体验经济和创意经济等业态,融合提升传统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实现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积极引导长三角产业合理布局
主持人:在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如何坚持市场机制主导和产业政策引导相结合,推动产业合理布局和结构升级?
马启元:改革开放特别是浦东开放以来,长三角的各地经济发展各有特色。上海主要是政府引导,发展产业经济。江苏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三资为主的电子制造业和生物医药占据中国三分之一市场份额。
未来十年,中国将进入原创科技产业发展时代。民营企业,特别是浙商具有敢于冒险、决策果断、机制灵活的特点,应该成为中国发展原创科技的主力。未来十年应该是民营经济3.0版升级的十年,是民营企业发展原创科技的十年。浙江本地民营经济需要转型升级。政府可以主动引导民企进入原创科技领域,发展高端制造业,特别是“卡脖子”的战略核心产业。
胡国良:产业布局怎么样才是合理的?其实,产业如何布局,更多是市场自我选择的结果,但是政府在其中应起到引导的作用。
一是要打破地区分割和行政垄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 鼓励要素合理流动, 逐步形成一体化的土地、资本、产权、人才、技术和劳动力市场。
二是组织编制一体化的区域规划, 明确各地产业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 实行产业导向和空间导向“双重调控”。
三是按照新型分工的原则, 实现功能互补、错位发展。大都市中心区应把着重点放在总部、研发、设计、品牌、市场营销等环节,大都市郊区和周边中小城市则应重点发展生产制造、零部件配套、仓储采购等环节。
四是加强政策引导和协调,打造一体化的投资信息平台,实施产业链招商引资,促进大都市区主导优势产业链的形成,构筑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群。
五是围绕主导优势产业链的建设,以大都市为中心,强化交通运输网络特别是城际快速通道建设,加快完善一体化的“1小时都市圈”产业协作配套圈。
周世锋:一是市场经济主导,充分发挥企业根据市场需要应对市场竞争顺应产业链进行布局的自主决策作用,发挥各类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的布局引导作用。三省一市政府共同打造好优良的营商环境,明确空间准入的负面清单和正面清单,不搞差异化政策恶性竞争。
二是产业政策引导,强化中心城市产业集聚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重点布局总部经济、研发设计、高端制造、销售等产业链环节,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高地。推动中心城市一般制造业向外转移,通过产业转移合作区等载体,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加大对产业转移重大项目的土地、融资等政策支持力度。
加强产业分工合作,发挥一体化优势
主持人: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三省一市经济发展的道路不尽相同,形成的产业格局各有各的特点。在一体化背景下,如何加强产业分工合作,充分发挥一体化的优势?
马启元:首先是海外人才与项目对接。上海是长三角海归人才聚集之地,特别在半导体芯片、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和人工智能领域,浙江可以积极吸引海归创业人才与项目在上海研发、在浙江制造。
其次是浙江民间资本与上海资本市场对接。原创科技产业发展离不开资本的支持,民营经济3.0版必须是“以我为主”。政府可出台原创科技“投资抵税”政策,引导浙江民营资本成立核心产业的产业基金。投资原创科技企业,特别是海外高端人才的创业公司,形成浙江资本+海外人才项目+上海科创板的快速发展核心科技的产业链。新的原创科技基金应具有全球视野,主动对接科创板。
胡国良:第一,推进长三角产业分工合作的关键是以上海为龙头带动长三角形成世界级、现代化、一体化的产业区。上海率先实现转移,最重要的是打造并释放“科技创新中心”功能,通过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增强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
第二,推进长三角产业分工合作的基础是实现区域专业化分工,共同打造跨地区国家级产业价值链,在产业链打造中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第三,推进长三角产业分工合作的根本是坚持市场主导,让企业成为推动区域分工合作的主动力。从本质上讲,区域一体化程度高低是企业基于产业价值链的空间分工合作促成的。
第四,推进长三角产业分工合作的保障是构建区域间计量单位共享的产业协作机制。整体而言,长三角地区仍未形成有效的产业协作机制,保障区域一体化进程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
周世锋:要共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按照产业集群化发展方向,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强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汽车等区域优势产业合作,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形成若干世界级制造业集群。加快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龙头企业。
要合力发展高端服务经济。共同培育高端服务品牌,加快服务业服务内容、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联合打造一批高水平服务业集聚区和创新平台。大力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在旅游、养老、文化等领域探索跨区域合作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