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标准约束“地铁陋习”
交通运输部近日印发《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服务管理办法》,从2020年4月1日开始施行。这一《办法》明确禁止乘客10类影响运营安全的行为,如警铃鸣响时强行上下车、扒门等;同时也对乘客7类影响地铁秩序的行为进行约束,包括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在地铁列车内饮食等。
影响地铁安全的违法行为不必多说,应当依法依规进行处罚。除此之外,说到在地铁车厢内最不能接受的行为,吃东西和外放声音应当能排在前两位。地铁车厢密闭拥挤,食物的味道容易引发乘客的心理排斥,如果喝饮料,在晃动的车厢里还有可能泼洒到周围乘客的身上。更严重的隐患在于,食物的残渣掉在车厢地板上,可能引来老鼠,老鼠又可能咬坏车内设施。至于在地铁上使用电子设备外放声音,更是典型的不文明行为。有媒体称,一个人外放,一群人抓狂。对“地铁陋习”进行约束,是众多旅客的心声。
此前,对于禁止在地铁车厢内饮食,各地的约束力度不一。北京等地将禁止饮食写入乘客守则,但乘客守则只是倡导性的文明规范,并没有相应的惩戒措施。南京等地则将禁止饮食列入轨道交通的管理条例,具有法律约束力。关于让众多乘客抓狂的外放声音,昆明市交通运输局曾举行过禁令听证会,也有不少人建议全国推广这一禁令。
如今,交通运输部制定全国统一的标准,把广大乘客深恶痛绝的不文明行为列入禁令,让各地在对待“地铁陋习”时有了同样的力度,也便于每一位乘客更好地自我审视,在地铁车厢内保持文明风度。
可能有人会觉得,现在很多上班族通勤时间比较长,早上匆忙赶路来不及吃早餐,利用乘坐地铁的时间吃东西也情有可原。这种看法过度放大了个人的权利,忽视了他人的利益和整个地铁运行系统的安全有序。吃早餐本来就是个人应当妥善完成的行为,更何况,交通运输部的规定只是禁止在地铁列车内饮食,如果真来不及吃饭,完全可以在地铁站里吃。事实上,很多地铁站的购票层都有便利店、饮食铺,要吃东西可以在这一区域吃,何必一定要带到地铁车厢里吃,真的缺那吃东西的几分钟时间吗?交通运输部的这一新规,可以说是相当人性化了。
地铁车厢相对封闭,是较为特殊的公共场所。在公共场所不能打扰他人,这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公共场所的文明程度,也是一个地方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直观反映。文明风尚的形成,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需要持续不断的教育倡导,也需要规则的约束。交通运输部此次出台全国统一的规则,更加清晰地划定了地铁乘客的权利界限,可以更有效地约束“地铁陋习”,有利于营造安全、有序、舒适的乘车环境。
除了地铁之外,高铁车厢也是较为密闭的空间。近年来高铁上也曾发生过因为乘客外放电子设备声音引发的纠纷。公共空间需要安静,在公众对文明需求不断提高的今天,文明乘坐交通工具,应当成为大家发自内心的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