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应注重系统性

2019-10-31 09:24:56

减负不是学生作业多少的简单加减法,也不是家长晚9点、晚10点之后的签字认可,而是开拓教育成长路径,破解教育资源均衡难题,让学生找到更多的成长出路。

据报道,《浙江省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本月28日发布,公布了33条减负方案,其中规定小学生晚9点、初中生晚10点后,可经家长确认,拒绝完成剩余作业。人民日报官微以网络调查的形式征集网友意见:你怎么看?

有多少焦虑,就有多少反响。相关数据显示,人民日报这条官微立刻受到广大网友关注。获赞较多的一条跟帖是:“那就慢慢写,拖拖拉拉然后到9点都不用写作业了?”

中小学生减负“浙江版”征求意见稿中的33条方案,唯独这一条被单独拎出来展开大讨论,显然触及学生学业负担的痛点。从网络情绪看,网友并不反对减负,但对其可操作性存疑。“浙江版”中的小学生晚9点、初中生晚10点以后可以拒做作业,从时间设定来说,很人性化。但前提是,“经家长确认”,这就颇有些“后果自负”的意味了。

这条新方案,意味着由家长签字,选择在孩子是否跟得上学业进程的“头等大事”面前,是放弃,还是继续加码?相当于把皮球又踢回到家长这里。

应试教育的滚滚洪流中,谁都不会轻言放弃。“经家长确认”的减负版本设置,本质上并没有降低“应试”的分数标准,因而实质上依然是“淘汰制”,是由家长和学生在“后果自负”的原则下,先行选择自我放弃与自我淘汰。这种减负,让家长犯难。

国内外教育实践证明,离开素质教育的大门敞开和路径设置,单纯的教学减负是很难完成的。“浙江版”减负方案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因此在减负工作的重点举措中,包括了规范学校教育教学、规范考试评价、深化育人方式改革、规范中小学校招生等一揽子方案。

全国各地情况差不多。教育改革首先要改的是教育成长的“跑道”设置,要让家长和学生在现时很难改变的应试教育的主跑道之外,看到教育设置带给孩子更多的“可能性”,看到更多扇窗户、更广阔天空。否则,教育减负就会永远在作业数量、时间定量等框框中走一条死循环的路子。这也是家长面对形形色色的减负方案,总是觉得效果一般的原因。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破解的是应试的焦虑、成长的焦虑、择校的焦虑。这些痛点消除了,焦虑自然消除。因此减负不是学生作业多少的简单加减法,也不是家长晚9点、晚10点之后的签字认可,而是开拓教育成长路径,破解教育资源均衡难题,让学生找到更多的成长出路。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刘雪松 编辑:王洁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