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消费信贷成为推动经济的动力
“双11”日益临近,一种新的网购形式悄然兴起。据报道,一些在线教育机构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启消费信贷模式,降低报名门槛,覆盖注册会计师、中级会计职称考试、税务师、医师资格证等热门课程,深受消费者的欢迎。服务商数据显示,“双11”期间要求开通消费信贷功能的商家比日常增加八成。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最近出炉的《中国居民杠杆率和消费信贷问题研究报告》显示,2011年到2019年,我国家庭消费贷参与率从13.4%上升至13.7%。与此同时,我国的家庭消费信贷需求却十分旺盛。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有16.2%的家庭有消费信贷需求。参照美国家庭2010年到2016年期间超过60%的消费贷参与率,我国家庭的消费贷参与率仍处于较低水平。由这一系列数据可知,我国居民消费金融需求日益增长,渐成趋势,但传统银行信贷无法满足这一需求。
当前,我国经济已步入调整期,将告别过去的高速增长模式。基于此,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将之一——消费,将扮演愈来愈为重要的角色。也就是说,未来,中国经济将更多地依靠内需来拉动。因此,如何启动消费、提升消费,如何赋能消费主体——消费者,如何改善消费者的生活质量,便成为当下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银行信贷服务存在结构分布不均、长尾人群触达不够等问题。而近年来,非银行消费信贷呈现出上升势头,形成对传统银行信贷的有益补充作用。根据《中国居民杠杆率和消费信贷问题研究报告》,非银行消费信贷补充了低教育群体的消费信贷参与率,也补充了非一、二线城市群体的消费信贷参与率,同时还补充了低收入及低资产家庭的消费信贷参与率。报告特别提到,这其中,互联网信贷起到了很大作用。
针对消费者群体,互联网信贷最重要的作用有如下两点:一是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的发展有效地覆盖了以往一直被传统信贷忽略的长尾客户群体,有利于践行普惠金融,实现经济共享发展;二是互联网平台通过移动支付、电商交易记录等数据来判断个人的还款能力,让没有征信记录的个人建立起“数字信用”,以此获得金融服务并不断积累自身信用数据,形成良性循环,并为完善我国个人征信体系提供巨大助益。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的《2019年中国消费金融发展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消费金融获得率偏低,仍有近40%成年人从未获得过消费金融服务。消费金融能够扩大内需带动消费,未来五年还有较大发展空间。可见,消费信贷,尤其是互联网消费信贷,有助于扩大真实消费,支持消费升级,并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发挥逆周期性作用。基于此,消费信贷政策下一步调整的主要方向应以鼓励为主,从而减缓我国消费信贷结构性失衡,提振三线以下城镇居民消费,重点支持长尾人群的场景类、小额类普惠型消费信贷。